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基线调查和2019年队列随访中骨折调查资料完整的12056名(男童49.4%)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分组、BMI分组、骨折史及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与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的2年累计发生率为3.1%(95%CI:2.8%~3.4%),其中男童(4.1%)明显高于女童(2.1%),P<0.01;且在男童中呈现随年龄递增而在女童中递减的特点。骨折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69.0%),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男女童中均发现,骨折史是未来骨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男童:RR=1.81,95%CI:1.18~2.64;女童:RR=3.11,95%CI:1.74~5.13)。另在男童中发现,较长时间与频率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120 min/d)和频繁饮用含糖饮料(≥1次/周)也可增加其未来骨折发生风险。结论北京地区学龄儿童青少年骨折率受到性别、年龄、骨折史和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应面向不同个体开展相应的预防策略,以避免儿童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身体脂肪分布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2017年北京基线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I、全身体脂肪质量指数(FMI)、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和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1960名儿童[年龄(11.0±3.3)岁,男童占49.7%]进行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为(35.0±11.9)nmol/L,维生素D缺乏率为37.2%。BMI、FMI、TFMI和AFMI与维生素D的关联性具有性别差异(交互P<0.05),在男童中呈负相关(BMI:β=-0.56;FMI:β=-0.59;TFMI:β=-0.60;AFMI:β=-0.59;均P<0.05),在女童中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FA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风险在男女童中均呈正相关,VFA每增加1个标准差,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风险均增加17%(95%CI:9%~25%)。结论儿童内脏脂肪水平越高维生素D水平越低,腹型肥胖儿童和体脂肪过多的男童是维生素D缺乏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葛根素(Pue)对血管紧张素I(IAngII)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s)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HUVECs培养用DMEM完全培养基;一期凝固法测总的细胞促凝活性;TF活性的鉴定用乏Ⅶ血浆和TF单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TF抗原;TFmR NA采用R T-PCR的方法检测。用免疫化学染色观察NF-κB的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AngI(I 10-10~10-6mol/L)促进HUVECs细胞TF活性和mR NA的表达,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单用Pue(62.5~500 mg/L)不能抑制HUVECs细胞的TF活性(P>0.05);在给予AngⅡ之前30 min用Pue(62.5~500 mg/L)预处理HUVECs细胞,Pue可呈剂量依赖式地抑制AngI(I10-7mol/L)诱导TF PCA,TF抗原和TF mR NA表达增加的作用(P<0.05),在500 mg/L时抑制作用达到最强;500 mg/L Pue抑制AngI(I10-7mol/L)对TF表达的刺激作用也呈时间依赖性,在12 h抑制作用最强。②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抑制剂L-NAME可明显地阻抑Pue拮抗AngII促进HUVECs TF PCA和TF mR NA的增加的作用(P<0.05)。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UVECs细胞经AngⅡ处理45 min后,细胞核内NF-κB颗粒明显增多,但经Pue处理HUVECs细胞15 min后,再加入AngII作用45 min,核内棕黄色NF-κB颗粒则明显减少。结论 Pue可抑制AngII诱导HUVECs TF的表达,NO途径参与上述抑制过程。Pue和AngII可能是通过影响NF-κB的活化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后入路和侧入路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对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2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后入路法TAP阻滞)和对照组(侧入路法TAP阻滞),每组各61例。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镇痛效果及术后24 h的镇痛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 h、12 h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镇痛药物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术后48内下床活动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入路法TAP阻滞相比于侧入路法TAP阻滞镇痛效果更好,产妇术后镇痛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包括十二指肠闭锁、狭窄、环形胰腺、肠旋转不良及肠系膜上A压迫等,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及新生儿急腹症。本文报告了我院10年中收治的十二指肠先天性梗阻的44例,现就其X线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中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心血管代谢异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 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采用log-binomial回归分析基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随访期心血管代谢异常(肥胖、高血压、FPG升高和血脂异常)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 482名研究对象,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35.6±12.0)nmol/L,缺乏率为35.1%。随访期肥胖、高血压、FPG升高、高TC、高LDL-C、低HDL-C、高TG和高非HDL-C的2年累计发病率分别为4.3%、10.8%、8.5%、3.1%、2.5%、3.4%、2.5%和3.9%。控制相关潜在混杂因素后,与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相比,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儿童高TC[RR值(95% CI):缺乏,2.06(1.19~3.58);不足,2.80(1.61~4.89)]、高LDL-C[RR值(95% CI):缺乏,1.67(1.02~2.73);不足,1.99(1.19~3.33)]和高非HDL-C [RR值(95% CI):缺乏,2.00(1.26~3.17);不足,2.45(1.53~3.92)]的发病风险增高,且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性P<0.05)。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高TC[RR值(95% CI):男童,2.64(1.19~5.87);女童,3.13(1.43~6.83)]和高非HDL-C[RR值(95% CI):男童,2.58(1.40~4.77);女童,2.31(1.10~4.84)]的发生风险仍相关。结论 儿童期维生素D水平越低,TC、LDL-C和非HDL-C异常的发生风险越高。强调儿童维生素D的充足水平可能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基于体脂肪量指标评估的肥胖对儿童持续性血脂异常的筛查效果。方法 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的基线和随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BMI、脂肪质量指数(FMI)和体脂率(FMP)指标分别对肥胖进行定义,将基线和随访调查中均发生血脂异常定义为持续性血脂异常状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指标定义的肥胖对持续性血脂异常的预测效果。结果 共纳入10 783名儿童(男童占49.6%)进行分析,年龄(10.9±3.3)岁。持续性高TC、高LDL-C、低HDL-C、高TG和高非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1.3%、1.2%、4.3%、1.3%和0.8%。男童中FMI和FMP定义的肥胖预测持续性高LDL-C[FMI:AUC=0.626(95% CI:0.558~0.694),P=0.024;FMP:AUC=0.642(95% CI:0.574~0.710),P=0.004]和高非HDL-C [FMI:AUC=0.637(95% CI:0.584~0.689),P=0.017;FMP:AUC=0.641(95% CI:0.588~0.693),P=0.018]的效果均优于BMI。此外,FMI定义的肥胖男童预测持续性低HDL-C的效果优于BMI[AUC=0.784(95% CI:0.742~0.826)vs.0.750(95% CI:0.726~0.773),P=0.047]。在女童中,FMI和FMP定义的肥胖预测各项持续性血脂异常的能力与BM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童中基于体脂肪定义的肥胖预测持续性高LDL-C、低HDL-C和高非HDL-C的能力优于BMI指标,可进一步推广肥胖精准评估指标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跟骨骨密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于201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对15391名6~16岁儿童开展基线调查,2019年对其进行随访调查。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清25(OH)D和跟骨超声骨密度(BMD)。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随访期跟骨BMD及其变化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的10914名儿童的年龄为(11.5±3.3)岁,男童占49.6%,基线25(OH)D水平为(35.4±12.0)nmol/L,缺乏率为36.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奶制品摄入、维生素D补充、钙剂补充、体力活动、青春期发育状态和基线跟骨BMD Z值后,25(OH)D每增加10 nmol/L,随访时点跟骨BMD Z值增加0.01(P=0.041),2年间发生跟骨BMD Z值下降的OR=0.96(95%CI:0.93~1.00),P=0.030;相对于维生素D充足,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的儿童随访时点跟骨BMD Z值下降0.03(P=0.307)和0.06(P=0.046),2年间跟骨BMD Z值下降的风险分别增加15%(P=0.037)和21%(P=0.006),趋势P值均<0.05。结论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跟骨BMD密切相关,维生素D充足的儿童倾向于获得更高的BMD水平。倡导儿童青少年维持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加强营养与运动,促进骨骼健康。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