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利用我国分离的EHF病毒适应A-549细胞制作的抗原片,应用IFAT法对EHF患者病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时间作了调查。共调查了123份血清,阳性64份,阳性率52.03%,其中70%以上病人病后4年之内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5年以后明显下降,20~22年尚有31.82%,可检出特异性抗体;病后4年之内阳性血清中有40%滴度在1:40以上,高者大于1:640, 5年之后滴度明显下降,此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菌群(型)分布的血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不同类型地理景观中钩端螺旋体病血清群(型)的分布。方法:60年代~90年代初.我们对安徽省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种不同类型自然地理区划内的850O份自然人群、3596份钩体病人及10种动物的3699W血清标本.以MAT法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平均阳性率分别为15.8%、34.8%和23.7%。感染的血清群(型)分别为14和13个血清群(型)。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人群、钩体病人和动物三者之间感染的血清群(型)基本一致;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流行区感染的主要血清群(型)是波摩那群(型),猪、牛是主要的带菌动物和传染源;皖南山区流行区感染的则主要是黄疸出血群(型),鼠、牛是主要的带菌动物和传染源。为我省对钩体病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71~1974年我们对本省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称钩体病)进行疫源地调查,现已了解钩体病在我省的流行特征、传染源及菌群分布。分析报告如下。自然地理概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一、自然地理概况我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之间丘陵地带,江南山地丘陵地带3个区域。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800毫米、6~8三个月的降水总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5~60%。二、流行病学特征 1.淮北平原1962年发现病例,1971~1973年发生三次大流行,最高发病率达267.1/10万。由于暴雨后河水四处外溢,引起疫水扩散,人与之接触而流行。一般发洪后3~4天出现病例,8~14天达高峰,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