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浙江省1990—1999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对浙江省近10年性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对全省11个地区76个县(市)性病防治单位历年上报的性病疫情月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病率由1990年的20.87/10万逐年上升至1999年198.68/10万,年均增幅为29.20%;淋病仍为性病的优势病种,但其构成比逐年下降。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但近几年来40-49岁和50岁以上年龄组增速较快,构成比明显上升,结论 性病的流行范围日益扩大,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提高麻风畸残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自我护理预防畸残和阻止畸残加重,是目前乃至今后麻风防治的重要任务1。浙江省自1998年参加全国第二期中英麻风康复合作试点项目以来,采用Watson的方法2,选择了749例麻风畸残者作为眼手足自我护理培训对象,给予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让病人掌握自我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疾病防治机构麻风病健康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风病防治机构是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社会大众对麻风的认知水平、麻风病发现工作的质量以及麻风病人在社会上的康复自立水平很大程度都与疾病防治机构麻风病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浙江省疾病防治机构麻风病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我们对浙江省承担麻风病防治工作任务的有关机构进行了一次麻风病健康教育的专题调查,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IL-31水平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病变严重程度、瘙痒程度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余姚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8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将患者分为轻度组(60例)、中度组(60例)和重度组(60例),比较各组患者血清IL-31水平差异情况,对患者进行7 d综合症状积分、VAS和CU-Q2oL评分。统计分析患者血清IL-31水平与7 d综合症状积分、VAS评分和CU-Q2oL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健康体检者血清IL-31水平为(7.63±0.85)pg/mL,显著低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水平[(25.14±3.50)pg/mL,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血清IL-31水平依次增高[(17.66±2.05)pg/mL、(23.70±3.13)pg/mL和(28.77±3.62)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31水平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7 d综合症状积分、VAS评分和CU-Q2oL评分均呈正相关性(r=0.658~0.795,P=0.008~0.020)。 结论 IL-31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致痒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对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患病后的生活质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1989~1998年麻风新发现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低流行条件下的麻风病流行病学行征及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近10年新发现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省年平均发现率为0.063/10万。发病年龄增高:传染源不明者增多以及菌型病人的比例逐年升高是主要的流行特点。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病期缩短,Ⅱ级畸残率下降,结论:主要防治对策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主动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麻风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初步探索在中学生中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893名中学生,分别接受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结合小折页和有奖知识竞赛3种干预方法,并分析其效果。结果接受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结合小折页和有奖知识竞赛3种干预方法的学生对麻风病因的知晓率分别由教育前的17.48%、11.41%和21.68%提高到教育后的84.62%、85.23%和93.85%;3组学生觉得麻风病和麻风病人不可怕的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12.59%、16.11%和23.95%提高到53.15%、75.17%和78.32%。有奖知识竞赛方法的效果好于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结合小折页2种方法的效果(P<0.01)。结论通过有奖知识竞赛开展健康教育是一种适合于中学生麻风病健康教育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公众对麻风病的了解程度、接受能力和相关态度,增强其自我保健能力和对麻风病的警觉性,我们选取了浙江省原高、中流行区的部分重点城镇,进行麻风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工作,比较干预前后公众麻风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态度的改变情况,评价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