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篇 |
免费 | 3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8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3篇 |
预防医学 | 47篇 |
药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8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老年人群体重,血脂,血压及血糖水平的调理与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为了解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抽样检测北京市623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其中宣武区市民289例,大洋县郊区农民194例,怀柔县贫困山区农民1540例。发现城市市民及郊区农民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山区农民。顸 超重及的发生率,高脂血症及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郊区及山区农民。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采用复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大样本多因素的分析,是80年代以后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显著进步,由此获得很多新知识,更新了一些观念,我们近年在老年人群中进行的多因素纵向研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资助下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在1992年~1997年间进行了“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简称P23项目)”。该课题旨在通过多因素和随访调查探讨影响个体老化发展的多种因素,以获得保护老年人功能水平及社会的贡献能力,有利于减轻老龄化对社会和家庭负担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北京老年人认知功能对生存率影响的八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北京市社区居住的老年人进行队列追踪,观察不同认知功能水平的老年人的预后和生存概率。方法 对1992年抽取的55岁以上老年前期和老年人204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1992年认知功能正常组8年累积死亡率31.6%,显著低于认知功能异常组(60.4%)。正常组中正常高分者的累积死亡率27.7%,明显低于正常低限者(53.3%)。分年龄计算的3组生存曲线明显不同。控制了年龄、性别、城乡、一般健康状况等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也证实,认知功能水平低者死亡的危险高于功能水平高者0.85至1.7倍。结论 认知功能是独立于年龄、性别、健康等状况外的影响老年人存活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认知功能水平低的老年人的监护可能对降低老年人死亡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躯体疾病对抑郁症状转归的影响,为防治老年人抑郁,改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按类分层、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原则,在北京城乡社区老年人群中抽取有效样本2 506例,分别于2000和2004年采用综合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2000年共检出抑郁症状者282例,在2004的调查中,对这282名老年人进行了追踪调查,将其转归分为:好转、无变化、加重和死亡。其中<75岁老人抑郁症状的好转率高于≥75岁老人;<75岁老人抑郁症状的加重率及死亡率均低于≥75岁老人。除青光眼以外,其他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好转率均低于无此疾病的对照人群,其中无骨关节病和听力障碍的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好转率明显高于有骨关节病和听力障碍的老年人(P<0.05)。结论为了降低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病风险和改善老年抑郁症状的预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该重视老年人躯体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关注老年人躯体健康,加强慢性病防控.方法 抽样调查北京城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2168例,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一般情况、慢性病史、家庭、经济、职业、卫生习惯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4.2%,同时合并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达43.5%.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随增龄有先上升再下降趋势.高血压位于慢性疾病之首,脑血管病、冠心病以及耳聋和骨关节疾病均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老年人躯体健康状况受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睡眠与活动锻炼时间、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论 北京城乡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多系统疾病并存率高.需加强慢性病防控健康宣教,增强社会支持,改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及其与健康自评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来自北京市城区和农村的2 411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家庭与经济状况、卫生行为、躯体健康及生活活动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内容。结果在接受健康自评调查的2 335名老年人中,分别有6.38%和40.21%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为"很好"或"好",17.26%和2.01%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为"差"或"很差"。农村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的非完全自理比例均明显高于城区老年人。女性老年人"洗澡"、"自己乘车"、"上街购物"、"走半里路"、"剪脚趾甲"和"上下一层楼"等项目的非完全自理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健康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生活非完全自理的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结果明显较自理老年人差。在各因素中,进食(OR=7.51,95%CI:3.55~15.89)和室内活动(OR=7.36,95%CI:4.29~12.64)是与健康自评有关的、主要的、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不同体质对心脏结构、血流、功能及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体重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623例老年人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超重、正常及消瘦4组,检测血压、空腹血糖(B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肥胖及超重组较正常体重及消瘦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增高(均为P<0.05),主动脉径(AoD)、左房径(LAD)、左室舒张及收缩末径(EDD及ESD)及心肌质量(LVM)增加(均为P<0.05)。SBP、DBP均与体重、BMI、TC、LVM及心房收缩期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与EPFV)之比值(A/E)呈明显正相关(P<0.05、0.01或0.001),DBP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LVM、APFV及LAD均与BMI呈正相关(均为P<0.01),EPFV与BMI呈负相关(P<0.05);射血分数(EF)、年龄、BS与SBP呈正相关(P<0.05、0.001及0.01),与DBP呈负相关(P<0.05或0.001)。结论体重是影响心脏结构、血流、功能及血压的重要因素;EF、年龄、BS是分别影响SBP及DBP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乡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调查北京城乡老年人群痴呆的患病率及不同类型痴呆的患病率,分析老年期痴呆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筛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逐户访问方式,抽样调查了城乡60岁及以上老人2788例,完成调查问卷及筛查量表(MMSE)测验。第2阶段临床诊断,由神经科专科医师对MMSE低于界值分数的老人和部分MMSE正常的老人进行病史收集,临床体格检查和神经心理测验。根据DSM-Ⅲ-R,NINCDS-ADRDA诊断标准作出痴呆的临床诊断。结果 2788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患痴呆者208人,占7.5%,标化患病率为5.1%。痴呆分类AD占67.3%。VD占20.7%,混合型为10.1%,其他痴呆占1.9%,痴呆患病率在女性,农村地区及低文化水平的老年人群中增加,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结论 高龄,低教育水平,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是痴呆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饮茶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方法,2004年对抽取的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1865人进行调查。将87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87名健康老年人纳入对照组,以性别和年龄为匹配条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居住地区、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高血压)。结果交互分析发现饮茶且经济收入好的人群OR值(0.19)最小,其次为饮茶且文化程度高的人群(OR=0.204)。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23例)几乎每天饮茶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1例)(OR=0.347,P=0.002);随着饮茶频率的增加,OR值减小;两组间饮茶种类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患高血压和经济收入低者在病例组中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饮茶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存在负相关关系,与不饮茶者相比,几乎每天饮茶者患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OR值为0.513(P=0.039)。结论饮茶可能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