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2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8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54篇 |
药学 | 8篇 |
1篇 |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中国人群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方法 对北京石景山农民、首钢工人、年龄35-64岁,男女共3938人的血压、血尿酸之间的关系进行现况调查。用简、复相关分析法判断血压与血尿酸之间的关系,用t检验分析血压与正常血压人群的血尿酸差异。结果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与血尿酸(UA)呈极显著正相关,年龄、体重指数调 后结果不变;以城乡、性别分层后相关性依然存在,但进一步以年龄、体重指数调整后,主要表现在DBP与UA之间。高血压人群的UA值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结论 在平均体重指数和血清胆固醇较西方人群低的中国人群中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介素-6基因-634C/G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及其与其它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2005年秋-2006年春,在北京社区整群随机抽样人群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病史及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白介素-6基因启动子区域-634C/G位点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共1422例资料完整者进行分析,-634C/C、-634C/G和-634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8%(666)、42.7%(607)和10.5%(149),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540)。调整年龄和性别后,与-634C/C基因型相比,-634C/G基因型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比值比(OR)为1.12(95%可信限:0.88-1.43,p=0.354),-634G/G基因型为1.49(95%可信限:1.02-2.18,p=0.041)。进一步调整其它危险因素后,结果依然如此。交互作用分析发现,-634C/C+C/G携带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强度低于-634G/G携带者,多因素交互作用模型发现,-634C/G、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对颈动脉斑块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04)。结论白介素-6基因-634G/G基因型携带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显著增加,而且这种作用与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COPD)是常见病、多发病。吸烟是COPD发病的重要因素 ,但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九五期间我们的工作曾表明 ,吸烟伴有COPD者血清α1 抗胰蛋白酶 (α1 AT)明显低于不伴有COPD者[1 ] ,提示α1 AT可能是一重要的宿主高危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继续观察吸烟伴和不伴COPD者血清α1 AT、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 ,组胺含量及NE α1 AT比值变化 ,为COPD的发病学及早期诊断提供线索。1 材料与方法按病例 对照设计方法 ,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吸烟 (吸烟指数≥ 30 0 )伴COPD者 (病例组 ,FE1 % <70 % )和… 相似文献
4.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老年高血压人群的干预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和无高血压史的老年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结果。方法对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的1 530例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治疗组772例,对照组758例)和1 020例无高血压史的老年患者(治疗组508例,对照组512例)平均服用血脂康胶囊4年后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无高血压史的老年患者比较,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的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增加38.1%(P=0.0097),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增加156.3%(P=0.0003),总死亡率增加48.2%(P=0.0035)。在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事件减少38.2%(P=0.0009);总死亡事件减少36.3%(P=0.0030);新发肿瘤事件减少49.2%(P=0.0395),其中肿瘤死亡减少67.1%(P=0.0123)。在无高血压史的老年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事件减少47.8%(P=0.0025),其中冠心病死亡减少43.7%(P=0.0369);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需求减少71.3%(P=0.0018);总死亡事件减少32.0%(P=0.0936)。两类老年患者中均没有发现治疗组临床不良事件或实验室安全指标的增加。结论合并高血压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较无高血压史的老年患者处于更高危状态,血脂康胶囊用于老年患者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6.
7.
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9
目的 分析在中国人群中,反映向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的关系。并探讨中国人群适宜的腰围切点。方法 分析数据来自1993-1994年对14组中年(35-59)岁人群进行的抽样调查,职业包括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和渔民,地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中部。调查项目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由合作中心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可供分析16466人。结果 显示中国人群腰均值男,女性均小于西方人群,北方高于南方,城市居民和工人高于农民,将腰围从<65cm至大于等于100cm,每5cm进行分层,可见无论男性或女性,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升高的检出率及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随腰围的增大而逐步上升。危险因素聚集的年龄调整比值比(OR值)男性和女性分别增高7.8倍和8.5倍,以不同腰围切点计算对于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为54.2%,特异度为77.3%,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cm,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59.8%和70.3%,较其他各切点为优,结论 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的程度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应重视对以腹部肥胖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进行防治,;男性腰围应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应控制在80cm以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3年北京市1291例SARS患者(其中121例死亡)的病例资料,比较既往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和有、无其他基础疾病三组SARS患者病死率的差异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SARS患者总的病死率为937%。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他基础病和无基础病的SARS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864%、1185%和449%(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调整年龄和职业后既往有心脑血管病的SARS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是无基础病患者的183倍(P<005)。结论既往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是SARS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老年人颈动脉内径超声研究120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 ,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 ,对 12 0 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 1cm血管段内径测量 ,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 (分别简写为Ds和Dd) ,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 (Ds Dd ,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 ,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 :各年龄段 ,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 (P <0 0 1) ,仅≥ 6 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 ,男性显著大于女性 (P <0 0 5 )。 2、年龄段之间比较 :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 6 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1) ,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 6 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 (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在河北省鹿泉和安国两市(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每县分别选择12个村中20岁及以上成年人共2 033名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加权调整心血管病高危个体检出率为20.0%,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除性别、年龄与之相关外,超重/肥胖、文化程度低以及体力活动缺乏也均与之显著相关.其中,肥胖者高危检出率为体重正常者的2.3倍,未上学者是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3.1倍,不干体力活者是每天干体力活者的2.1倍.结论:我国农村成人中心血管病高危个体已十分常见,其中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比例更高.农村的心血管病防控亟需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弱势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