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航班同乘人员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检出情况,为有效确定风险人员排查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国2020年4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航班同乘人员信息,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指示病例发病前不同时间、不同座位距离和不同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期的同乘人员核酸阳性检出率。结果 研究期间,新冠病毒感染者共涉及370架次航班和23 548名同乘人员,累计判定指示病例433名。指示病例的同乘人员中,核酸检测阳性人员72名,其中,与指示病例同行人员57名,非同行人员15名。对15名非同行的阳性同乘人员进一步分析显示,86.67%在指示病例诊断后3 d内发病或检测阳性,乘机时间均在指示病例发病前4 d内,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内的阳性检出率为0.15%(95%CI:0.08%~0.27%),显著高于前后三排外的阳性检出率[0.04%(95%CI:0.02%~0.10%),P=0.007],前后三排内各排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不同类型变异株流行期间,非同行的同乘人员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中,非同行人员阳性检出集中在指示病例发病前3 d内。结论 指示病例航班同乘人员的风险排查时间可设定为指示病例发病前4 d内。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内的同乘人员应作为优先排查人员,并作为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座位距离在指示病例前后三排外的同乘人员可作为一般风险人员进行排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围堵策略概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伟 王晴 李媛秋 俞海亮 夏愔愔 张慕丽 秦颖 张婷 彭质斌 张若尘 杨孝坤 殷文武 安志杰 吴丹 尹遵栋 黎舒 陈秋兰 冯录召 李中杰 冯子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3):239-244
2019年12月,湖北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并迅速向全国蔓延。在疫情发生初期,我国采用围堵策略,并围绕此策略要点实施一系列核心措施,包括社会动员、加强病例隔离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封锁疫区和交通管控以减少人员流动、增加人际距离、环境卫生措施以及个人防护等,以期尽快将疫情控制在武汉等有限地区。本文对围堵策略实施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核心措施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围堵策略及核心措施的公共卫生意义,并基于措施效果的全面评价与疫情发展的态势评估提出下一步考虑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6.
针对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持久性以及复检核酸阳性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复检阳性者的特征与传染性,为完善病例管理与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复检阳性率范围在2.4%~19.8%之间,复检阳性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4~15 d。复检阳性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1.11%~86.08%、52.00%~100.00%、61.54%~100.00%;总抗体和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72%和88.46%。复检阳性后病毒载量低于初次感染时的病毒载量。目前,全球至少报告了3 380例复检阳性者,有3例复检阳性者(1例免疫缺陷病例和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有1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密切接触者感染。复检阳性者具有传染性的风险总体很低,极个别复检阳性者不排除引起续发传播的可能。对于复检阳性者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方式,可基于病原检测结果对个体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配置公平性现状,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我国卫生统计年鉴,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从人口、地理、经济三个方面,对我国2014—2018年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公平性分析。结果 2014—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在减少,本科及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占比逐步提高;人员数量按人口、经济配置的公平性优于按面积配置的公平性。结论 2014—2018年,我国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总量和质量存在不足,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较低,基尼系数超出警戒线,应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我国疾控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向更加公平和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患病和就诊情况。方法根据截至2020年3月31日各省(市)新冠肺炎病例累计报告发病率,将各省(市)划分为高、中、低流行地区,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社区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社区人群新冠肺炎相关ARI的患病和就诊资料,计算新冠肺炎相关ARI罹患率和就诊比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人群新冠肺炎相关ARI患病和就诊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4857名社区居民,647名(1.9%)调查对象自报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出现过新冠肺炎相关ARI,其中241名(37.2%)患者曾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从新冠肺炎相关ARI患病情况来看,在高流行地区,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是低流行地区的1.36倍(95%CI:1.12~1.65);在不同年龄组中,20~39岁、≥60岁组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分别是1~9岁组的1.80倍(95%CI:1.29~2.59)、1.63倍(95%CI:1.14~2.40);有基础疾病史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史的1.53倍(95%CI:1.23~1.89);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史的人群罹患新冠肺炎相关ARI的风险分别是无接触史的1.53倍(95%CI:1.01~2.27)、6.60倍(95%CI:5.05~8.53)。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接触史的新冠肺炎相关ARI患者就诊的比例是无接触史的1.68倍(95%CI:1.05~2.70)。结论新冠肺炎相关ARI的罹患率受该地区的新冠肺炎流行水平高低的影响,新冠肺炎高流行地区新冠肺炎相关ARI罹患率也高。然而我国新冠肺炎相关ARI患者发病后就诊的比例较低。因此,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应加强卫生服务利用宣传,积极提高人群ARI等疾病的就诊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中国B型流感的季节性、年龄分布以及与疫苗的匹配程度,为今后B型流感的监测和疾病负担评价、四价流感疫苗应用、免疫策略制定提供证据。方法 利用全国流感监测网络2011年第14周至2019年第13周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数据,绘制热图、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B型流感季节性和年龄分布特征。利用流感周报公布的抗原性分析结果,分析B型流感流行株与疫苗毒株的匹配情况。结果 2011-2019年中国B型流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6个冬春季和A型共同流行,且B/Victoria和B/Yamagata系交替流行,部分南方地区在个别年度出现B型2个系共同流行。B型流感的年龄分布呈双峰,2个系的病毒均在5~15岁组阳性率最高,10岁为峰值;B/Victoria系病毒在25~35岁组为次高峰;B/Yamagata系病毒在55~65岁组为次高峰。B型流感流行株在2015-2016、2017-2018年度与三价流感疫苗所含B型系别不匹配,在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2016-2017年度与疫苗所含B型系别匹配,2018-2019年度与疫苗所含B型系别匹配但抗原性中等程度匹配,交叉反应性低。结论 中国B型流感主要在冬春季流行,强度低于A型流感,不同系病毒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B型流感流行株与疫苗株多个季节不匹配,需持续开展B型流感的监测和疾病负担评价,完善疫苗免疫策略,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降低流感对高危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