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副肝管作为变异的肝外胆管其发生率约为10%~20%,且90%位于胆囊三角内[1],在胆囊切除术及胆道手术时极易误伤。误伤后如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本文主要讨论我科收治的副肝管变异情况及损伤后处理。1临床资料1.1变异情况我科1993年7月~1995年10月手术治疗胆系疾病184例,发现有副肝管变异ZI例,发生率为11.4%;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29~73岁。直视手术处理胆囊三角时直接发现变异副肝管15例,其中1例开口子胆囊管中段伴有结石予切开取石外,余操作时谨慎避开。因手术损伤术中渗胆汁,探查发现3例;术后胆漏或胆汁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了解四川省36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治愈出院者住院时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365名治愈出院病人的人口学相关信息、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等,采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多水平线性模型,检验水准为α= 0.05(双侧)。结果 365例出院病人的住院平均时间为16.2天,中位时间为16天,最长时间为34天,最短时间为3天;住院时长在高级水平(不同的收治机构)上存在聚集性(VPC = 0.33,P<0.05);住院时长在不同机构类型、病例来源、临床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时间中存在差异(P<0.05),且发病时间与病例来源存在一定的交互效应。结论 随着疫情发展,四川省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住院时长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住院时长更短,重症病例的住院时长比轻症者更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四川省中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健康相关行为影响因素,为制定四川省中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四川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每个县(市、区)抽取5个流行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所小学4~6年级100名学生和1所初中1~3年级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述对象进行血吸虫病防治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学生疫水接触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62 200份,回收问卷59 134份,其中有效问卷56 510份。56 510名调查对象中,初中生22 955名,小学生33 555名;男生28 297名,女生28 213名。男生疫水接触行为比例显著高于女生(P < 0.001),重度流行区学生疫水接触行为比例高于轻度流行区(P < 0.001),初中生与小学生疫水接触行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水平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知识、信念、自我效能水平越高,疫水接触行为比例越低(P < 0.001),且在县级水平上学生疫水接触行为存在一定聚集性(P < 0.001)。结论 四川省中小学生疫水接触行为在县级水平上存在一定聚集性,在制定中小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策略及措施时应同时考虑个体、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评估 “4 ? 20” 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灾后血吸虫病防控措施阶段性效果及血吸虫病传播流行风险, 为制定下阶
段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根据芦山、 天全两县历史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及现场调查情况, 结合地震受灾情况, 每县
在受灾严重且历史流行程度较重的乡 (镇) 中抽取2~3个乡 (镇)、 每个乡 (镇) 选择1个流行村作为评估村。对评估村的螺
情、 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的血防知识和疫水接触情况、 相关卫生行为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两县外来人员进行血吸虫
病病情监测并排查可疑发热病人。综合评估灾后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结果 结果 芦山县和天全县的5个评估村活螺平均密度
为0.41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对655名外来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 阳性率为2.14%, 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排查两
县发热病人484人, 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检验, 发放宣传资料的健康教育形式更
适宜当地居民, 而树立警示牌对外来人员的宣传效果更好。结论 结论 经过落实有效防控措施,“4 ? 20” 地震后芦山县和天全
县血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 但仍需不断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宣传, 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应采取适宜的防控措
施, 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 力争如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四川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山丘型流行区制定消除阶段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四川省设立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污染、钉螺分布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四川省6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94 119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28%~3.11%,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居民和农民为主;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6 91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0%~1.59%;均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5年累计调查各类家畜6 126头·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畜。5年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0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累计开展钉螺调查8 484.08 hm2,查出有螺面积724.8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2.43 hm2、复现有螺面积63.00 hm2;逐年平均有螺框出现率为6.87%~19.63%,平均活螺密度为0.18~0.62只/0.1 m2,5年间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分布环境有所增加,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反复的风险仍然存在。今后仍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以期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6.1”地震灾后芦山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及传播风险,为指导震后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芦山县血吸虫病历史疫情和2022年“6.1”地震破坏情况选取芦山县血吸虫病疫区村,于震后40 d收集地震危害和血防历史资料,开展血吸虫病传染源、中间宿主钉螺及相关流行因素调查。结果 共调查芦山县太平镇胜利村、龙门镇古城村和芦阳街道灵鹫山社区3个村的钉螺面积116.4万m2,发现有螺环境7处,有螺面积19.3万m2,捕获钉螺19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清学筛查1 234人,血检阳性37人,阳性率3.00%,粪检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检查犬只60头,未发现血吸虫病犬;检获动物野粪3份,未发现阳性野粪。地震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相关因素的变化相对较小。结论 “6.1”芦山地震未明显增加当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确保震后无大疫,应加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钉螺控制、疫情监测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