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将来用疫苗预防流行性出血热(EHF)积累资料,进一步了解EHF患者病后免疫持久性,在镇江市采集了1980~84年临床确诊为EHF病人血清70人份,由南京军区军事医科所提供的EHF细胞抗原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回顾性血清IgG抗体维持时间观察。 相似文献
2.
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及小涎腺,临床上一般都属口腔颌面外科范畴,发生于鼻部的多形性腺瘤少见。我科1996—2006年共收治6例鼻部多形性腺瘤,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87年2~5月,我们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法(RPH I)检测了97份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和36份对照血清,并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EHF 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致敏的羊红细胞,EHF 鼠脑抗原,均由南京军区医科所提供。待检EHF 病人血清、正常人血清及其它血清,分别由本市、县有关医院提供。IFA 法所用EHF Vero-E_6细胞抗原片由本室制备,-30℃干燥保存。羊抗人IgG 荧光素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二、方法:RPHI 法:用稀释液将待检血清0.025ml 在V 型血凝板内以1:8开始作系列稀释,每扎加入经预先滴定的4单位EHF 鼠脑抗原0.025ml,振荡并置37℃30′孵育后加入 相似文献
4.
1982年4月3日至5月5日一个月中,我们发现某自然村中一家四口先后全部患流行性出血热。除做了家访和调查外,又从血清学方面加以证实,情况如下。患者王×,男,22岁,1982年4月3日开始全身关节疼痛,高热不退,于4月5日入院,体查:体温39℃,血压110/70mmHg,血象异型淋巴细胞占7%,尿量24小时500毫升,尿中可见透明管型,蛋白(+),面部为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有出血点,腋下出血点呈条状分布,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给予补液、抗炎和激素治疗,5天后尿量多达2900毫升/24小时,病情稳定,患者自觉症状好转,于4月19日出院。汪×(患者母亲),58岁,在医院照料王×住院期间,于4月12产开始畏塞、发热,16日住院,其病程经过与王相同,4月26日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在1984年10~11月间,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不同环境黑线姬鼠中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自然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黑线姬鼠中EHF的自然感染状况:本次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分离到HFRS病毒的基础上,本市对四个不同HFRS发病区1343份正常人血清,测定血清申HFRS抗体,阳性率1.86%。其中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2%、1.12%、0.75%,非疫区未检出。不同地形中抗体阳性率平原最高2.75%,丘陵、山区分别为1.54%、1.23%,市区未检出。不同年龄、职业组HFRS抗体阳性率,以30~60岁组最高3.06%,10岁以下未检出。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