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85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严重程度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病例咽拭子中的病毒载量,及与患者年龄、性别和发病间隔的关系,为深入了解SARS-CoV-2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对2020年江苏省306例入院前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咽拭子中SARS-CoV-2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并对不同病情患者的病毒载量进行分析。结果 306例新冠肺炎病例中,男性占56.9%,30~59岁占68.0%;普通肺炎型占66.7%,轻症无肺炎型占24.8%,重症肺炎型占8.5%;病例发病和首次SARS-CoV-2核酸阳性的发病间隔为-4~15 d,主要集中在0~8 d(256例,占83.7%)。不同年龄组病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症以2~29岁组占比高(36.2%),普通肺炎型以30~59岁组占比高(70.2%),重症肺炎型以60~97岁组占比高(21.6%);不同年龄组重症占比、不同发病间隔组病情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普通肺炎组、重症肺炎组和轻症非肺炎组病例平均病毒载...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在新型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简称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比较其与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的灵敏度,并探讨疫苗免疫后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Ⅰ期临床试验,以江苏省泰州市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18~60岁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对埃博拉疫苗接种后6 h内受试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同时用传统水银温度计每天测量体温1次。结果:无线体温监测系统测量并记录接种后6 h内总发热发生率及1级发热发生率均大于水银温度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是发热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52,P=0.001),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高是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OR=2.472,P=0.043)。结论:本研究首次将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应用于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无线体温监测系统能连续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受试者体温异常改变情况。对于发热影响因素的探究有利于研究者正确解释发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应用于6~15岁及60岁以上人群的接种安全性。方法对知情同意的6岁以上三个年龄组500名健康人群按2∶1∶2的比例非随机接种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采用同一批疫苗接种16~60岁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6~15岁及60岁以上人群试验疫苗接种反应。结果6~15岁儿童组、16~60岁成人组在初次疫苗接种后中度全身(体温)反应率均为1.00%,6~15岁儿童组在初次疫苗接种后中度局部(局部红肿)反应率为0.50%;6~15岁儿童组、16~60岁成人组在第二次疫苗接种后没有观察到中、强度(体温、局部红肿)反应;>60岁老人组在初次和第二次疫苗接种后均没有发现中、强度反应。三组的全身、局部反应发生率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价肾综征出血热纯化疫苗(Vero细胞)在6~15岁儿童组和>60岁老人组人群接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苏省麻风治愈存活者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普查的方法,调查麻风院村内以及社会上的麻风治愈存活者(以下分别简称为住村组和居家组),了解他们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2724例麻风治愈存活者完成了该项调查,包括803例麻风院村内休养员和11921例院外治愈存活者,其中男8969例,女3755例。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精神病患病率分别为28.7%、2.9%、5.2%、2.8%、5.3%、2.0%、0.4%。住村组、女性、非农业户口、高年龄为麻风治愈存活者的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麻风治愈存活者不仅有生理畸残和心理障碍,还面临着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困扰。  相似文献   
5.
恙虫病是由携带恙虫病东方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虫媒传染病.2006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出现恙虫病局部暴发,至2010年,我省恙虫病疫情较平稳,全年病例数维持在150例左右.2011年全省恙虫病病例出现大幅增加,共计报告临床诊断病例500人.本研究对2011年92份恙虫病临床标本进行核酸分子鉴定,在56-kDa基因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病原的分子流行特征,为进一步监测和防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用大流行流感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5月9日,香港一名3岁男童体内分离出一株A型流感病毒,同年8月确诊为全球首例由A型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人间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截止到2008年4月3日,14个国家报告378例A型禽流感(H5N1)确诊病人,其中7238人死亡,病死率为62.96%.根据2005年WHO对流感大流行预警期的划分,当前全球正处在预警期的第三阶段,即以散发病例和有限的人传人疫情为特征[1].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抗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中和抗体检测用毒株的应用。方法 对CV-A10毒株进行扩增培养,建立3级种子批并进行相关检定。采用3人3次独立测定病毒滴度,对工作种子批进行滴度标定,通过分别与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CV-A16、CV-A6免疫血清进行交叉中和反应,评价该毒株的专属性。对CV-A10自然感染人血清和CV-A10小鼠免疫血清样品进行中和抗体效价检测,对其应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 获得一株CV-A10中和抗体检测用毒株,3级种子批的无菌检查、支原体检查等项目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三部相关要求;经标定,平均病毒滴度为7.903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50% cell culture infectious dose,CCID50)/ml(95%置信区间:7.868~7.937 lgCCID50/ml),变异系数为1.10%;与EV-A71、CV-A16、CV-A6免疫血清无交叉反应,专属性良好;检测CV-A10自然感染人血清和CV-A10小鼠免疫血清,中和抗体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倍数差均小于4,中和抗体检测变异系数分别为6.38%和3.64%。结论 抗CV-A10中和抗体检测用毒株具有较好的专属性可很好的应用于后续抗CV-A10中和抗体的相关检测。  相似文献   
8.
儿童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苏省手足口病哨点监测医院手足口病临床病例396例,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病例195例,分别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城乡(OR=1.999,95%C/:1.433~2.789)、家庭收入(OR=0.806,95%C/=0.692~0.938)、饭前便后洗手情况(OR=0.719,95%C/=0.590-0.877)、最近1周外出就餐情况(OR=1.914,95%C/=1.019~3.596)、最近1周接触患者史(OR=3.771,95%C/=2.137-6.654)为手足口病临床病例的影响因素;城乡(OR=2.417,95%C/=1.522-3.839)、饭前便后洗手情况(OR:0.693,95%C/=0.517-0.929)、近1周接触患者史(OR=3.942,95%C/=1.808~8.594)为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影响因素.结论 居住地为农村,最近1周患者接触史是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饭前便后洗手是降低感染机会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年龄和既往流感病毒暴露史对免后血清与H3N2亚型变异株交叉反应的影响。 方法  将750名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接种试验用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和对照用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并且根据年龄和流感病毒暴露史分组,通过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测得受试者免疫前后血清针对疫苗株的血凝抑制滴度,与免疫后血清针对当年流行的4株H3N2亚型变异流感毒株的抗体滴度,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以及变异株和疫苗株的抗体GMT比值比,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既往流感暴露组之间的GMT比值比差异。 结果  在接种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人群中,在免疫前同时暴露于H1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株的受试者,其针对A/Jiangsu-Nanchang/11926/2014(H3N2)的免后抗体水平高于无H1/B暴露的人群(t=3.913,P=0.001)。在接种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人群中,19~59岁的成年人针对A/Jiangsu-Haizhou/11044/2015(H3N2)免后交叉反应水平高于3~18岁的青少年(t=3.198,P=0.008)。 结论  先前暴露于H1亚型或B型流感病毒,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H3免后抗体应答的交叉反应性,并因此可能影响疫苗效力。人类的免疫后反应存在年龄特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认2007年12月江苏省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探究病例的临床变化规律及其病原的基因特征。[方法]通过知情人访谈和查阅病志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集病例气管吸取物呼吸道标本,运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H5N1基因检测,并开展病毒分离,分析血凝素(HA)基因特征。[结果]病例无明确禽类接触和暴露史,69名密切接触者患者父亲发病。病例病后d5后即出现"白肺",病后d8死亡,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下呼吸道标本H5N1病毒HA和NA基因均为阳性,病原培养物经鉴定为H5亚型禽流感病毒。该分离株HA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接近我国浙江、安徽等地分离株(99.0%,98.9%)。系统发生树分析为CladeⅡ系的2.3.4基因亚群,病毒HA1和HA2连接肽及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仍为禽源特性。[结论]该病例为江苏省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无明确的禽类暴露史。分离株为2.3.4基因亚群,基因特征仍为禽源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