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4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7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建立莱姆病人工宿主模型进行实验传播研究,用从我国全沟硬蜱分离的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人工感染4种实验动物.结果表明,以0.1×106条/mL的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昆明小鼠是比较理想的方案.由此建立的动物模型既能用作全沟硬蜱的血源动物,又能在15天内保持所感染螺旋体对全沟硬蜱的感染力,可作为人工宿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长角血蜱、草原革蜱在我国北方莱姆病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全沟硬蜱为对照,在实验室内对它们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沟硬蜱可保持活的螺旋体到下一发育阶段,并且其体内的莱姆病螺旋体具备感染敏感KM鼠的能力.长角血蜱和草原革蜱虽然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但它们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期较短,不能跨越蜕皮阶段,因而不具备经期携带、传播的能力.所以它们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在长角血蜱或草原革蜱体内检测到的莱姆病螺旋体可能是它们与全沟硬蜱共同吸血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8种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进行了分离培养,从内蒙获得2个分离株,对分离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新分离的两株莱姆病螺旋体同我国报道的CHY13p株具有高度同源性,CHY13p与CHNM4有2个碱基差异,CHY13与CHNM5只有1个碱基差异,而CHNM4和CHNM5两株螺旋体有2个碱基差异.可初步认定新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系Borrelia garinii.  相似文献   
4.
192例SARS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SARS死亡患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SARS患个案病例数据,对死亡患的人间、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有关知识进行检验,结合COX模型单变量分析患死亡的危险因素。数据处理应用了SPSS10.0软件。结果:从2002年12月29日至2003年5月1日止,共计192例死亡患,男性患111例,女性患81例,年龄范围为5~93岁,包括13种职业。SARS死亡患中55岁以上人员占47.40%,不同性别各年龄SARS患死亡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到住院间隔时间,住院到死亡间隔时间是SARS死亡的两个危险因素。结论:SARS死亡患中以老年人居多,患发病急、症状重。发病到住院间隔时间、住院到死亡间隔时间越长.死亡的风险越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98例转归SARS病例的分析,了解SARS病例的流行特征以及影响转归的因素。方法:采用病例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SARS病例的资料,运用SPSS、Excel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转归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98例SARS患中治愈179例,死亡19例,病死率为9.60%,患年龄为9~79岁,男性占56.67%,女性占43.43%,医务人员占37.88%,所有病例中,平均转归时间为30.59d(痊愈病例为31.92d,死亡病例为18.21d),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应用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转归的因素,模型为:Y=[1 e^(4.958-0.107X1 0.065X2)]^-1(X1-年龄、X2-住院时间),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短,死亡的危险越高。结论:密切接触是SARS的主要传播途径,发病以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多见,影响转归的因素主要有年龄、住院时间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发传染病--西尼罗病毒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连续几年在北美肆虐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回顾了WNV的历史,对WNV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以期对本病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2003年度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特征及费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003年度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进行分析,为掌握部队病毒性肝炎发病状况及流行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总后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的综合数据库资料,以EXCEL和SPSS对病例特征及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部队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例共2757例,其中新发病例占70.62%。在住院病例中,甲型肝炎占6.96%、乙型肝炎占61.04%、丙型肝炎占5.15%,戊型肝炎占2.58%,未分型占22.78%,重叠感染占1.02%;其中60.71%为乙型合并其他型别。年龄分布:病例平均年龄为27岁,甲、乙、丙、戊型肝炎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2岁、27岁、37岁和36岁,年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职别分布:甲型肝炎以战士为主(64.06%),乙型肝炎中干部(41.89%)与战士(47.53%)病例相近,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均以干部为主,分别占58.45%、57.75%。平均住院天数50d,住院病例所用的住院费用中,以戊型肝炎平均费用为最高。结论部队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各型肝炎人群特征不同,尤其是戊型肝炎,临床症状重,易暴发,对部队具有潜在危害。由于病毒性肝炎是影响部队官兵健康以及耗费大量卫生资源的重要传染病,对其的防治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