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4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7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伯氏疏螺旋体分子生物学分型进展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姆病是一种蜱传全球性动物源性疾病,病原体由W.Burgdorfer首次分离并被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根据DNA和蛋白质分析,伯氏疏螺旋体可以分为10个基因型或基因群,即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B31T,标准株为B31;B.为Borrelia.的简写)、B.afzelii(VS461)、B.garinii(20047)、B.japonica(HO14)、B.andersonii(21123)、B.lusitaiae(PotiB2)、B.valaisiana(vs116)、B.tanukii(HK501)、B.turdae(Ya501)和基因群DN127[1~7].分子生物学分型包括表型分型和基因分型,评价不同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主要依据可分型性、可重复性、分辨率、易操作性、及结果易解释性.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较多,包括G+C mol%、DNA-DNA杂交、核糖体分型、PCR-RFLP、染色体DNA脉冲电泳、蛋白质电泳和多位点酶电泳、PCR-杂交、基因型特异性PCR及核酸序列聚类分析技术等.  相似文献   
2.
野外采集标本中人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扩增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特异引物,通过多对半巢式PCR从采自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蜱标本中扩增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查菲埃立克体的16SrRNA全基因,一方面提供了这2种埃立克体存在于中国的证据,另一方面为今后进行埃立克体病的病原、媒介和宿主的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并从一只大林姬鼠的脏器中检测到EC16SrRNA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是一种由冠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尚缺乏快速、灵敏、准确的诊断方法。因此 ,建立SARS病毒的检验方法 ,是一项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对现常用的 2种检验方法进行比较。1 .标本来源 :病例组 71例均为本院确诊的SARS住院患者 ,男 33例 ,女 38例 ;对照组 1 0 9名均为本院工作人员 ,男 4 8名 ,女 6 1名。2 .方法 :ELISA法 :2组每人空腹抽血 2ml,离心 ,取血清 0 1ml,加在已包被抗原的测试板内 ,振荡 30s后 ,37℃孵育 30min ,用PBS洗板 5次 ,甩干 ,加底物显色 0 1ml混匀 ,放置避光处 1 0min…  相似文献   
4.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rugdorferi)。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而感染,可引起皮肤、神经、心脏和关节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严重者造成终生残疾,甚至死亡。在我国,自1986年首次报道发现莱姆病以来,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至少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病原学证实其中18个省(市、自治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9种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5.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是Ca^2+依赖型(C型)凝集素家族一员,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血清MBL水平低下导致调理吞噬缺损,使机体易患感染性疾病,还可明显加重疾病的症状,影响病程和转归。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褐家鼠中汉坦病毒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鼠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现已证实我国主要存在汉滩型(HTN)和汉城型(SEO)汉坦病毒。近年来,北京市HFRS发病出现不断上升趋势,流行形势比较严峻。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北京地区存在鼠间SEO型汉坦病毒感染。为了解近期北京地区HFRS流行毒株的型别和特点,从病原学角度阐明疫情原因,我们在对北京地区宿主动物进行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病毒分离和初步鉴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与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多种蜱类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检测和基因分型。方法 选择我国黑龙江、吉林和浙江省部分林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蜱512只,阳性126只,阳性率24.61%。其中吉林全沟硬蜱带菌率为37.00%,黑龙江全沟硬蜱带菌率为20.87%,浙江长角血蜱带菌率为28.0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包括B.garinii和B.afzelii两种基因型。SSCP分析显示为7种亚型,其中B.garinii分为5个亚型,B.afzelii分为2个亚型。发现有3只蜱同时感染不同基因(亚)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证实B.garinii和B.afzelii基因型为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的优势基因型,并在我国蜱中发现莱姆病螺旋体不同基因(亚)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吉林省珲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检测.测序并用PHYLIP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6.0%,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其感染率为2 0%.二者的复合感染率为2.0%;森林革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3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29.1%,二者的复合感染率16.8%.伯氏疏螺旋体的序列分析显示吉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都属于B.garinii基因型,同源性较高.对斑点热阳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新测序列与斯洛伐克新发现的IRS3株和IRS4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结论吉林省珲春地区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并检测到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长白山区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山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 利用立氏立克次体[相对分子质量 (Mr) 190× 10 3 ]外膜蛋白A(R .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 ,对 6 83只蜱类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 ,并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 从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标本中检测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 ,阳性率分别为 5 3.81%和 7.4 1% ;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nS 14株的同源性为 10 0 .0 0 % ,与DnS 2 8和RpA 4的同源性均为99.0 0 % ;而与国内所检测的BJ 90、HLJ 0 5 4的同源性分别为 88.0 0 %和 86 .0 0 %。结论 长白山区存在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存在与DnS 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 ,在中国系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0.
一种抗菌复合材料对SARS冠状病毒灭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含有抗菌添加剂的复合材料脲醛树脂对SARS冠状病毒的灭活作用,采用细胞培养法,对污染在该抗菌材料表面的SARS冠状病毒灭活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同时,以不含抗菌剂的相同材料作对照。结果,在室温下,含有抗菌剂的脲醛树脂材料对涂抹在其表面的SARS冠状病毒作用4h和8h,病毒滴度均有显著降低(P<0.05)。作用48h后病毒滴度降低4个log以上,经传代未见典型细胞病变,说明作用48h后已无存活病毒。而对照组至72h仍有较高的病毒滴度。结论,含有抗菌添加剂的复合材料脲醛树脂对SARS冠状病毒有明显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