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防肠黏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腔手术术后常发生肠黏连。如何预防肠黏连,以减少黏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此,我们对预防肠黏连的发生发展进行了探讨。1.材料与方法:自制防黏剂,为W/O型乳剂,成份:10%脂肪乳500ml,尿激酶2万U,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span-80)和吐温80(Tween-80)。模型制作:取20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体重(214±76)g,鼠龄2~3个月,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只。麻醉后于大鼠盲肠致创,渗血,0号丝线间断缝合,线头裸露。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药物组使用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抗心肌抗体 (AHA)对病毒性心肌炎 (VM)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和酶染色免疫组化法对 5 8例不同病程的 VM患者及 30例健康者 (对照组 )检测 c Tn T和 AHA。结果 :VM患者 c Tn T和 AHA的阳性率分别为 34 .5 %和 37.9% ,随着病程的延长 ,c Tn T的阳性率降低 ,AHA的阳性率增高。对照组全部阴性。结论 :c Tn T是心肌细胞急性损伤的指标 ,对拟诊 VM患者联合检测 c Tn T和 AHA,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为 VM的治疗转归和预后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心力衰竭 (心衰 )在老年人中甚为常见 ,据统计在美国大约有 5 0 0万人患慢性心衰 ,每年有 5 0万以上新病例报告。近年来 ,虽然慢性心衰的诊治取得较大进展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下称冠心病 )经年龄校正的死亡率下降 ,但慢性心衰的发病率仍在继续增加 ,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的老龄化有关。实际上 ,慢性心衰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在 5 0岁以下人群中心衰发病率不到 1%,而在 80岁以上老年人中可增加到 10 %,大多数(79%)因心衰住院的患者均是 6 5岁以上老年人 ,所有心衰住院患者的年龄中位数是 75岁 ,因此心衰也是导致老年人住院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7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应用10mg和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结果(1)两组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2)两组治疗4周与8周后,40mg阿托伐他汀组与10mg阿托伐他汀组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均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40mg阿托伐他汀疗效优于10mg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江苏省南通市73名百岁老人的临床资料,表明心血管病是威胁老人健康的重要原因。诊断高血压病者31名(42.46%),其中17名(23.3%)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2名(16.4%)为经典高血压,频2例(2.7%)为舒张期高血压。根据心脏病理性杂音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诊断冠心病和退行性心瓣膜病者36名(49.32%)。64例作常规心电图检查,其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89%,以S-T段压低或/及T波倒置、仅发房性早搏及心房颤动为多见。长寿老人虽心血管病变严重,但自觉症状轻微,因此加强老年医疗保健,防治心血管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和预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我院359例(426例次)老年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和36个月随访结果以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预后。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房性过早搏动最为多见(96%),其次为室性过早搏动(67.1%)、窦性心动过速(19.7%)、反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5.0%)、心房颤动(8.5%)、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静止(各6.5%)较为常见。本组42例(11.7%)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其中4例按置永久起搏器(VVI型3例,AAI型1例)。随访期间3例死亡。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986年南通市73名百岁老人的临床综合调查结果。男性11名,女性62名,男女比例为1∶5.64。年龄100~106岁,平均101.8岁。几乎全部世居农村,常年从事适度的体力劳动,膳食以低脂、低热量,新鲜蔬菜为主;94.5%性格温和、善良、乐观、家庭和睦,53.4%有高龄家族史;一生中很少就医用药。19名作了头发中铜、锌微量元素测定,其铜/锌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1名作了姐妹染色体互换频率检查,结果较对照组为低(P<0.01)。  相似文献   
8.
张克智 《天津医药》1991,19(5):281-284
本文报告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及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其临床特点为起病突然,而不是逐渐发生的胸痛症状群;有栓塞形成的病理基础或近期内有动脉栓塞史,而缺乏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和诊断依据,符合来自心内血栓导致冠状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治疗上应以早期溶栓治疗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QT离散度 (QTd)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肥厚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2 5例 ,正常对照组 2 4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室重量 (LVM ) ,记录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同步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的QT间期计算QTd、QTcd ,比较QTd、QTcd与左室重量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组LVM、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0 5 .2± 94.1 g与 1 50 .6± 32 .8g ;80 .2± 1 6 .5ms与 35 .6± 7.6ms ;86 .4±1 7.5ms与 40 .7± 9.1ms,P均 <0 .0 1 )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M、QTd、QTcd明显高于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为 375 .4± 91 .6g与 2 72 .2± 77.3g ;93 .8± 1 5 .8ms与 73 .8± 1 2 .8ms,P均 <0 .0 1 ,98.1± 1 7.7ms与 80 .8± 1 4 .9ms,P <0 .0 5) ;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VM与QTd、QTcd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72 4 7和 0 .6450。结论 :肥厚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是导致QTd、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 ,可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弥散程度的指标 ,QTd、QTcd的增加可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529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伴左心室肥厚的181例中63例(34.8%)合并复合性心律失常,而无左心室肥厚的348例中仅27例(7.76%)合并复杂性心律失常(P<0.01);在≥60岁患者中左心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60岁患者(P<0.01);有左心室肥厚及复杂性心律失常者常合并缺血性ST段改变。提示高血压患者早期积极控制高血压是减少发生左心室肥厚,进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