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不夹闭2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不能夹闭而行腹腔引流的可行性、适应症及方法。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由于各种原因胆囊管不能夹闭而行腹腔引流20例,15例在胆囊管裂口部位填塞明胶海绵并喷洒医用生物蛋白胶。结果:5例无胆汁流出。15例术后上腹引流管每日引出100~300ml清亮胆汁,下腹腔引流管无胆汁引出,胆汁无腹腔扩散,2周后造影拔管,全部患者治愈。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因胆囊管游离解剖困难不能夹闭时,予明胶海绵及医用生物蛋白胶覆盖胆囊三角区并放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三代EMS超声碎石清石系统在困难性腹腔镜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例困难性腹腔镜保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胆道镜取出较困难的结石(直径>2 cm或<0.5 cm),使用瑞士EMS第三代超声碎石清石系统直接超声粉碎后吸除或先用气压弹道碎石后再结合超声清除结石。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保胆手术,一次性取石成功。手术时间49~126 min,平均(94±23.1)min;术后3~4 d出院,无一例发生胆漏。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50个月,均未见结石复发;第1、3、6个月复查B超,患者胆囊收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EMS第三代超声碎石清石系统可解决腹腔镜保胆手术中结石较大及泥沙样结石取出困难的问题,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胆道黏膜的损伤,具有效率高、操作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4.
胃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平滑肌肉瘤(1eiomyosarcoma,LS)起源于肌层的平滑肌组织,亦有极少数起源于粘膜肌层或血管肌层,少数可由胃良性平滑肌瘤恶变而来,属低度恶性肿瘤,是胃内最常见的恶性非上皮性肿瘤之一,多见于老年,临床表现不典型,加之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手段,临床诊治有一定困难,易被医生忽视,误、漏诊率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7.
胃异位胰腺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异常,发生在胚胎胰始基,随着原肠上段旋转、融合及纵行生长过程中,可在消化道的若干部位出现,又称迷走胰腺。背侧胰始基产生的胰腺组织被带到胃可形成胃异位胰腺。我们自1983年12月至2000年10月共诊治胃异位胰腺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无关(x2=0.42,P>0.05);与原发灶侵犯包膜(x2=8.76,P<0.01)及年龄≥45岁者(x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大量心包积液反复穿刺抽吸,操作不慎易发生损伤。我们采用心包穿刺置管抽液,不但能反复抽液,而且可进行注药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无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6月至2000年3月共收治大量心包积液患者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2~69岁,平均53.6岁。肿瘤性积液11例,外伤性2例,结核性1例,不明原因者2例。穿刺前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其右室前壁液性暗区≥21mm,最多者达51mm。均采用德国生产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穿刺。 1.2 方法 在B超引导下选取液性暗区较厚的区域,一般选取剑突下(剑突与左肋弓缘夹角外)或心前区。常规局部消毒、麻醉浸润后,左手持穿刺针,沿拟定的穿刺方向缓慢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和shouldice术在腹股沟疝中的疗效对比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至2002年2月间施行的35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和32例shouldice术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比较,从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平均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4—70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复发率分别为0%和6.25%(P>0.05)。结论:在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疗效优于shouldice术。手术的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