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132,自引:1,他引:132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患病人数众多,是一个各级卫生部门和医学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卫生保健问题。我国高血压研究只是在共和国诞生之后,尤其是近20年,在高血压流行病学基础上和临床研究方面获得了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高血压的发病与人民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了解高血压在我国流行趋势是防治的前提。50年来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硕果累累,为我国卫生部门制定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与机理十分复杂,尽管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须进一步阐明。多年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 总被引:69,自引:1,他引:69
目的 分析在中国人群中,反映向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的关系。并探讨中国人群适宜的腰围切点。方法 分析数据来自1993-1994年对14组中年(35-59)岁人群进行的抽样调查,职业包括产业工人,农民,城市居民和渔民,地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中部。调查项目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由合作中心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和质量控制。资料完整可供分析16466人。结果 显示中国人群腰均值男,女性均小于西方人群,北方高于南方,城市居民和工人高于农民,将腰围从<65cm至大于等于100cm,每5cm进行分层,可见无论男性或女性,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空腹血糖升高的检出率及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随腰围的增大而逐步上升。危险因素聚集的年龄调整比值比(OR值)男性和女性分别增高7.8倍和8.5倍,以不同腰围切点计算对于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男性腰围大于等于85cm,检出危险因素聚集的敏感度为54.2%,特异度为77.3%,女性腰围大于等于80cm,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59.8%和70.3%,较其他各切点为优,结论 研究表明,向心性肥胖的程度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应重视对以腹部肥胖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进行防治,;男性腰围应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应控制在80cm以下。 相似文献
3.
从多重危险因素干预策略看心血管病防治观念的更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北凡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4(3):147-149
194 8年开始的美国Framingham研究应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来探索心脏病的病因 ,196 1年首次使用“危险因素”这个名词 ,对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和吸烟是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的三大危险因素取得了共识。自此人们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降低危险因素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美国等西方国家近 30年来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干预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逐步降低 ,证实了这一论断。这个过程也改变着临床医生的观念和实践 ,近年来提出的多重危险因素评估和干预的策略集中反映了心血管病临床观念的更… 相似文献
4.
周北凡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1)
本文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实际体会中提出:当前要提高科研工作水平的关键是提高研究防治队伍的科学素质.其中包括:应具备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必要的心血管病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关心常见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和学习有关专业的知识,如营养学、行为医学、遗传学等.解决的办法除集中培训,个人努力学习外,更需组织有不同专业基础而有志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中国14组中年人群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率、糖尿病(DM)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现状及其近年的变化趋势。方法1998年对14组35~59岁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测定空腹血糖并询问DM史及治疗史,用于现况研究。对其中4组曾在1993—1994年进行相同调查的人群进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14组人群IFG和DM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0.5%~15.6%(平均4.8%)和0.2%~10.6%(平均4.3%),无性别差异,城市高于农村(P〈0.01),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P〈0.01)。DM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0%~46.2%(平均33.3%)、0%~46.2%(平均27.2%)和0%~15.4%(平均9.7%);女性大于男性(P〈0.01),城市高于农村(P=0.031).年龄越大上述三率越高(P〈0.05),与文化程度无显著关联。在DM知晓者中治疗率平均为81.6%,在治疗者中控制率平均为35.6%,且男女、城乡、年龄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93-1994年到1998年4组人群DM患病率平均由3.8%上升到4.6%(P=0.037),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上升趋势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14组中年人群DM患病率两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区之间差异明显,近年呈上升趋势。DM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解决DM人群防治的关键是改善检出机会和提高治疗效果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与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庭经济水平对农村人口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所调查的 7个农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资料完整者 675 5人 (男 3190人 ,女 35 65人 ) ,年龄 35~ 5 9岁。据问卷获得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计算个体家庭经济水平等级评分。血压、身高、体重和血脂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测量。结果 :①调整年龄后 ,男性的各项危险因素均值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正相关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负相关 ;女性的收缩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负相关 ,总胆固醇和体重指数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正相关。②利用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后发现高家庭经济水平男性有各项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均显著高于低家庭经济水平者 ,高家庭经济水平女性超重危险显著高于低家庭经济水平者。结论 :处于高经济水平的农村人口与处于低经济水平者相比具有较多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以男性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不同人群的食物摄入量与血压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本专题在我国不同地区14个人群样本中进行了一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在13个资料可以利用的人群中共14084人参加调查,年龄35~59岁。其中1/10随机小样本共1670人进行了连续三天24小时回忆法膳食调查。多元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和人群平均体重指数后发现:人群平均鱼类和水果的摄入量分别与人群的收缩压均值和舒张压均值负关联,人群平均食盐和动物性油脂的摄入量分别与人群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正关联。本结果提示改善膳食结构,适当增加鱼类和水果的摄入,减少食盐的摄入是预防人群血压升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的发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遗传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迄今尚未找到明确的指标可用以找出有遗传倾向而易发病的个体。环境因素包括膳食、体力活动和紧张等。膳食类型及成分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已积累了不少证据,加以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理生理研究的进展,使得膳食中某些营养成分的代谢和高血压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联系起来,因此研究营养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对高血压预防、非药物治疗和发病机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高血压和营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西方国家心血管病中以冠心病发病率最高,放对营养因素和血脂关系的研究远远超过对其与血压关系的研究;我国心血管病中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最高,脑卒中之中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30~40%)又高于西方国家(10~20%),这种发病类型的不同和膳食结构有什么关系,应如何改善我国膳食结构以预防心血管病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北京和广州工农人群中营养因素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在北京和广州35~54岁工人农民中进行心血管病基线调查时的膳食调查813例资料,对比分析北京和广州工农男女共八个组的营养素摄入量和血脂水平,并在北京和广州两大组人群内分析有关营养因素和血脂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年龄、性别、工农、体重指数及饮酒量等混杂变量的条件下,“膳食脂质分值”与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正关联,饱和脂肪酸在北京人群内、膳食胆固醇在广州人群内与血清总胆固醇呈显著正关联。饱和及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关联,而碳水化合物则呈负关联。未见上述各营养素与血清甘油三酯有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0.
附件2高脂血症的膳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北凡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3)
附件2高脂血症的膳食治疗根据最近的研究,在东方人群中血清总胆固醇每增加0.6mmol/L(23mg/dl),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34%。因此在东方人群中防治高脂血症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膳食治疗的主要内容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主要营养成分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