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先天性巨结肠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我国围 产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率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在1987 ̄1992年期间,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500多所医院孕28周至产后7d的围产儿进行了监测。结果 共监测先天性巨结肠283例,5年围产儿数4489692,全国发生率为0.6/10000。垢发生率为0.75/10000,城镇为0.57/10000,男性的发生率为0.67/10000,女性为0.51/10000,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1990~2001年期间中国围产儿死亡率以及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出生缺陷对围产儿死亡的影响。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到产后7天住院分娩的围产儿。把资料按出生地分为城乡两组,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为沿海、内地、边远地区三组,调查围产儿死亡率和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结果 中国围产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22.85‰下降到2001年的13.26‰,呈下降趋势;死胎死产率和早期新生儿死亡比例也呈下降趋势。同期围产儿出生缺陷死亡专率呈下降趋势,但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却逐年上升;在城镇和乡村以及沿海、内地、边远三类地区中都观察到同样变化趋势,1996~2001年间趋势更为明显。死亡围产儿中出生缺陷发生率城镇高于乡村,沿海和内地高于边远地区。结论 出生缺陷在死亡围产儿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面横裂畸形围产儿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利用1987-1992年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描述国产儿面横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多发畸形模式.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孚8周到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4489692个,面横裂畸形94例,全国发生率为0.21/万,城镇发生率为0.20/万,乡村发生率为0.23万。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均为0.20/万。69例畸形儿合并有其他畸形,其中53.6%伴有耳部异常,围产期病死率为46.8%,单发(16.0%)和多发(58.0%)的面横裂病死率明显不同。结论 中国围产儿面横裂畸形发生率高于文献的估计值,未发现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面横裂以多发畸形为主,常作为其他综合征的特征畸形之一。 相似文献
4.
围产儿直肠肛门闭锁/狭窄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10月~1987年9月全国29省(市、自治区)945所医院监测的1243284例围产儿中,直肠肛门闭锁/狭窄380例,畸形率为3.1/万,山西省畸形率最高.为6.1/万;畸形率较低的省份有辽宁、上海、云南、甘肃等,西藏、青海未检出该畸形.男性畸形率为3.6/万;女性畸形率为1.7/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畸形率为2.8/万,农村畸形率为3.6/万,城乡畸形率差异显著.380例直肠肛门闭锁/狭窄中,单发畸形占42.1%,多发畸形占57.9%,最常伴发泌尿系统畸形,伴发畸形是造成直肠肛门闭锁/狭窄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1988-1992年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在1988-1992年期间,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500多所医院孕28周至产后7天的4349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国5年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城乡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男性发生率为14.9/万,女性发生率为11.7/万,差异有显著性,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性别比为1.3:1。三类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各自的发生率为:唇裂合并腭裂:7.8/万,单纯性唇裂:3.8/万,单纯性腭裂:1.8/万。结论:我国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无变化趋势,城乡无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唇裂合并腭裂为最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997~2007年中国住院分娩的围产儿中唐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采用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的资料,调查住院分娩的孕28周到产后7 d内围产儿中唐氏综合征患儿发生情况. [结果]调查围产儿教5 886 108例,唐氏综合征患儿1421例,发生率2.41/万.活产患儿占7931%.男性为2.45/万、女性2.35/万.城市发生率2.84/万、农村1.50/万,沿海、内地、边远地区发生率分别为3.25/万、1.90/万和1.82/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国年度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P<0.05),2004年以后不同地区年度发生率先后出现下降现象(P>0.05).产妇年龄别发生率以≥35岁年龄组最高(9.42/万),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高龄孕妇所分娩的围产儿及患儿比例呈上升趋势. [结论]中国住院分娩的围产儿中唐氏综合征的发生存在明显城乡和地区差异;年度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后发生率连续4年下降,尽管下降趋势还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已经显现出中国近年来开展的针对唐氏综合征预防措施初见成效,同时患儿活产率高、高龄产妇分娩围产儿和患儿比例逐年上升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1990~1993年全国28省、市、自治区233所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的2158例神经管缺陷儿的产前诊断情况,了解我国神经管缺陷儿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情况.结果显示:我国神经管缺陷产前诊断的比例为61.8%,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的比例为56.5%,其中无脑畸形、脑膜脑膨出、脊髓外翻的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比例分别为66.7% 、62.5%、52.5%.胸段(46.4%)、腰段(43.4%)的脊柱裂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的病例较颈段 (35.5%)、骶段(31.7%)高(P<0.05).省级、市级、县级及部队工矿医院神经管缺陷的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比例分别为55.7%、59.4%、49.0%、57.2%.1991~1993年神经管缺陷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比例分别为53.5%、55.8%、60.7%、54.7%.无脑畸形、脑膜脑膨出、脊髓外翻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了解卵巢肿物的超声造影(CEUS)特点,探讨CEUS成像在卵巢肿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6例患者共计106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物,分别进行了常规超声(CUS)检查和CEUS检查。CUS检查检出病变,观察病变的二维超声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的血流情况,并对血流进行分级。经静脉团注Sonovue超声造影剂,观察病变部位的造影增强类型和增强强度。比较CUS检查和CEUS检查在卵巢肿物的血流显示和定性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 106个卵巢肿物中,CUS检出血流91个,血流敏感性85.8%;拟诊良性27个,恶性79个。CEUS检出血流106个,血流敏感性100%;拟诊良性33个,恶性73个。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CUS检查诊断准确性84.9%,灵敏度92.0%,特异度67.7%,阳性预测值87.3%,阴性预测值77.8%;CEUS检查诊断准确性92.5%,灵敏度93.3%,特异度90.3%,阳性预测值95.9%,阴性预测值84.8%。结论利用CEUS成像可以更好地了解卵巢肿物血流情况,利于肿物血流的检出;良性肿物和恶性肿物具有不同的造影增强特点;CEUS成像有助于卵巢肿物的良恶性判定。 相似文献
9.
1996~2000年全国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对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的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了解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全国出生缺陷监测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 ,1996~ 2 0 0 0年全国 31省、市、自治区的4 6 3~ 4 6 6所县级或以上的医院参加。监测对象为住院分娩的孕满 2 8周的出生儿 ,最大观察期限为生后 7d。结果 1996~ 2 0 0 0年全国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出现上升趋势 (χ2 =84 .6 2 7,P<0 .0 1) ;城市发生率和农村发生率均出现上升趋势 ,但城市发生率明显高于农村 ;发生率无性别差异 ;全国南北方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南方发生率明显高于北方 ,其中南方地区的上海市、浙江省发生率最高 ,位居全国发生率前列 ;且东部地区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χ2 =391.14 91,P<0 .0 1)。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比例逐年增高 (χ2 =4 .5 4 3,P<0 .0 5 )。结论我国围产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出现上升趋势 ,其发生率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与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生后早期诊断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1996~200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1996~2000年我国孕产妇死亡发生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及城乡差别.方法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孕产妇死亡监测网内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果 1996~2000年全国监测孕产妇死亡1704例,城市341例,农村1363例,城市死亡孕产妇中,69.9%受过中等教育,74.5%居住在平原;农村死亡孕产妇中,73.3%受过初等教育,65.1%居住在山区.全国死亡孕产妇中,76.8%发生在分娩后,49.0%在家分娩,28.9%未接受过产前保健.农村死亡孕产妇中,58.5%在家分娩,35.5%在家死亡,33.1%的分娩由非医务人员接生,31.8%未接受过产前保健.结论 受教育程度低、居住环境偏僻、孕期保健意识薄弱和住院分娩率低是影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