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42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9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周边乡镇卫生院的走访调查,发现卫生院药房管理的不足,并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本文旨在提出一些对策,希望能在提高乡镇卫生院药房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4.
广州市1986~1995年伤寒暴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州市传染病年报及各暴发点专题报告统计,1986-1995年广州市伤寒发病率年均368/十万,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期伤寒暴发18起.共814例病人,5例死亡,其中前5年发生3起(16.7%),后5年15起(83.3%),有明显增加;平均病死率为0.61%,均为外省藉,死于肠穿孔、DIC和HUS;除6月份无暴发外.全年均有发生.12个区和县级市中受涉8个,以城乡结合的城区和县级市居多,主要发生在羁留场所和工厂,共占66.6%;传播途径主要为水型和食物型;10年间未发生副伤寒暴发。 相似文献
5.
经调查证实我省有5个地理小区16个市县为疫区,4个地理小区11个县(市)为潜在疫区。从15个市县中捕获11种小兽查到6种鼠带EHF病毒抗原,7种鼠查到抗体。以林家鼠抗原阳性率7.44%,感柒率16.81%最高。发病以春季为高峰,病人症状较轻而确定我省为家鼠型出血热流行区。潜在疫区的局部地方正常人群隐性感柒率比疫区高,出现潜在流行趋势。1983年~1956年发病率呈直线上升。85.47%病例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丘陵小区。1987年对疫区和潜在疫区开展大规模灭鼠运动,迅速控制流行。 相似文献
6.
7.
8.
应用登革热病毒分离、补体结合试验(CF)和流行性出血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EHFIFA),对广州市1986年和1987年1~8月发病的临床诊断为登革热病人的血清作了检查。结果发现,1~7月发病的无登革热疫区接触史的55名本地病人中无一例被证实为登革热感染,其中1~4月发病的部分病人(7/13)被证实为EHF患者。经血清学确诊的本地登革热病例在两个流行年中均从8月起才出现,而来自登革热疫区的登革热病人都在广州流行季节前(1~7月)的3月和6月被查出。在8月开始流行,疫区来的病人病原学和血清学的阳性率均高于本地病人。本研究结果证明。广州市登革热传染来源来自外地疫区。 相似文献
9.
1990年初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显微外科工作人员中,在4天之内先后发生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从病人急性期血清及实验大白鼠肺分离获得两株EHFA(GL、GRL_(10))应用北京病毒所EHV病毒MCAB分型试剂检测,GL、GRL_(10)毒株具有EHF组及家鼠型特异性,属家鼠型病毒。同时从三例患者双份血清检测到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在实验大白鼠也查到EHF抗体。证实是由实验大白鼠引起的EHF爆发。从病人血清及大白鼠肺分离到两株EHF病毒,在广东尚属首次,为广州市EHF监测提供佐证,同时也表明EHF病毒MCAB试剂对分型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昏迷,约占10%左右。由于起病急骤,又往往与原发病的症状、体征混杂交织在一起,易造成误诊、误治。 发生原因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是最常见的医源性原因。(1)临床医生过于强调将患者的血糖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