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成人血脂水平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发病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8个省,每个省选择2个点作为随访点,排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者,共7046人进入随访队列,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到488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人群及不同性别下血脂水平与糖代谢异常发病关系。结果共纳入4759名研究对象,随访期间糖尿病前期发病密度为26.1/1000人年,糖尿病发病密度为10.4/1000人年。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与TG<0.77 mmol/L相比,0.77≤TG<1.08 mmol/L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增加32%(HR=1.32,95%CI:1.11~1.94,P<0.05)。与HDL-C<0.91 mmol/L相比,HDL-C≥1.31 mmol/L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降低30%(HR=0.70,95%CI:0.54~0.90,P<0.05),P趋势检验<0.05。与TG<0.77 mmol/L相比,TG≥1.57 ... 相似文献
2.
体外超声吸脂术治疗体表多发性脂肪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脂肪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好发于皮下,常见于颈、肩、背及四肢等处,可以呈单发或多发。通常单发者可以手术切除,而多发或巨块形者则治疗比较困难。我们对体表多发性脂肪瘤的患者应用体外超声吸脂减肥技术进行治疗。两年来共治疗了6例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从环磷酸腺苷(c AMP)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程序对大鼠进行造模,以高、中、低剂量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及文拉法辛为干预药物,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 AMP、蛋白激酶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原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及其相应m 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 AMP、PKA、p-CREB、BDNF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复方柴归方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组c AMP、PKA、p-CREB、BDNF水平均出现回调(P0.05、0.01);同时,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酪氨酸激酶B(TrkB)、PKA、p-CREB、BDNF的m 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0.01),复方柴归方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Trk B、PKA、p-CREB、BDNF的m RNA水平均出现回调(P0.05、0.01)。结论复方柴归方超临界CO_2提取物可通过调控c 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1H-NMR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复方柴归方干预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物组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程序对大鼠进行造模,以复方柴归方及阳性药(文拉法辛)为干预药物,采用核磁共振方法对大鼠血清进行分析,数据预处理后导入SIMCA-P 14.1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从小分子代谢物角度对复方柴归方的抗抑郁药效进行验证,并寻找出潜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和药物疗效标志物。结果 CUMS抑郁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CUMS抑郁大鼠经阳性药和复方柴归方干预后血清中异亮氨酸、氧化三甲胺和肌酸水平升高,N-乙酰糖蛋白、胆碱和葡萄糖水平降低,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复方柴归方干预后CUMS模型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水平明显回调,该研究可为复方柴归方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2003年10月通过重建血循环再植成功的严重全头皮撕脱伤病例。【方法】全麻下,将撕脱头皮及颅面部创面彻底清创,于10-16倍显微镜下吻合右侧颞浅动脉和左侧颞浅静脉重建撕脱头皮血循环,手术历时7h。【结果】再植头皮94%成活,术后两个月成活头皮毛发生长。【结论】高质量的血管吻合和正确的血管处理,一条颞浅动脉和一条颞浅静脉的吻合亦可保证再植头皮成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完成随访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比。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分析,共纳入27 112名研究对象,观察到脑卒中事件1 333例;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6 907名研究对象,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5 984名研究对象,观察到出血性卒中事件205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腰围身高比0~0.45组为参照,脑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0~1.46)、26%(HR=1.26,95%CI:1.04~1.53)和60%(HR=1.60,95%CI:1.29~1.99),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01);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05~1.60)、33%(HR=1.33,95%CI:1.07~1.64)和61%(HR=1.61,95%CI:1.26~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24);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 0.55组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73%(HR=1.73,95%CI:1.02~2.94),0.46~0.49和0.50~0.5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结论 控制体重预防脑卒中及其亚型,可将腰围身高比作为体重控制指标之一。尤其重点关注腰围身高比≥ 0.55的年龄<50岁人群,同时不应忽视腰围身高比0.46~0.49人群。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从中抽取10省份,再从每省份中选择2个监测点作为随访点,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5 578人,随访期间糖耐量受损(IGT)发生612人(男性268人,女性344人),总计随访37 364.82人年,IGT发病率为16.4/1 000人年;空腹血糖受损(IFG)发生290人(男性128人,女性162人),总计随访39 731.31人年,IFG发病率为7.3/1 000人年。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纳入年龄、城乡、糖尿病家族史、BMI、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以及身体活动水平,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1.60,95%CI: 1.32~1.95)、城市居民(OR=1.41,95%CI: 1.16~1.71)、肥胖(OR=1.56,95%CI: 1.12~2.19)、血脂异常(OR=1.52,95%CI: 1.25~1.83)、高血压(OR=1.32,95%CI: 1.07~1.61)以及身体活动不足(OR=1.25,95%CI: 1.04~1.50)是IGT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50岁(OR=1.31,95%CI: 1.01~1.70)、糖尿病家族史(OR=1.71,95%CI: 1.13~2.60)、超重(OR=1.41,95%CI: 1.04~1.92)、肥胖(OR=2.09,95%CI: 1.38~3.17)以及高血压(OR=1.53,95%CI: 1.18~2.00)是IFG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相比IFG,IGT发病率较高。年龄≥50岁者、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者、身体活动不足者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易发生糖尿病前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