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爱琴;刘建华;徐承中;张皓;杨孝坤;赵宏婷;李志丽;王丽萍;冯录召;郑亚明;秦颖;李中杰;梁明修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06):691-695
目的 比较基于病历资料的医生报告与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对门急诊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的准确性。 方法 2019年4—10月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呼吸内科门诊及急诊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编码属于J00-J22范围且病历症状信息完整的病例,共3 542例,以流感监测专业人员根据ILI病例定义的判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一致率,分析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医生报告两种方式对ILI病例监测的准确性。 结果 病例年龄 M( P 25, P 75)为30(24,38)岁;其中符合定义标准ILI病例为1 179例(33.29%),医生报告ILI 为1 306例(36.87%),计算机自动识别ILI为 1 150例(32.47%);男性为1 391例(39.27%)。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医生报告与金标准判断的结果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7和0.6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和0.84。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5%和99.70%)均高于医生报告方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7%和85.78%)( P值均<0.001)。 结论 基于电子病历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开展ILI病例监测,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
Dennis KM Ip 廖巧红 吴蓬 高占成 曹彬 冯录召 徐晓玲 姜慧 李明 暴婧 郑建东 张倩 常昭瑞 李昱 余建兴 刘风风 Michael Y Ni Joseph T Wu Benjamin J Cowling 杨维中 Gabriel M Leung 余宏杰 《英国医学杂志》2013,(5):284-289
目的 描述截至2013年5月27日通过中国国家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系统发现的H7N9流感感染者的完整病例系列的特征。设计 病例系列研究。 研究场所 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554家哨点医院的门诊和急诊 病例通过实验室确诊的H7N9感染病例和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发现的病例间的相互对照来发现感染病例。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系统发现的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流感样病例定义,每周每家监测医院采集10~15例流感样病例的鼻咽拭子用于病毒学检测。我们通过与地、省级和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公共卫生调查,获得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通过病历回顾获得临床和实验室数据。主要研究指标 病例系列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结果 截至2013年5月27日实验室确诊的130例H7N9感染病例中,5例(4%)是通过流感样病例哨点监测系统首先发现的。5例病例的平均年龄为13岁(2~26岁),均无基础性疾病。5例病例的暴露史、地理位置和发病时间与其他实验室确诊病例均类似。仅有2例病例需要入院治疗,所有5例病例均表现为轻度或中度感染且康复过程顺利。结论 我们的发现支持H7N9流感病毒感染存在“临床冰山现象”,强调需要加强关注H7N9病毒感染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从公共卫生角度看,本研究为H7N9病毒感染存在相当大比例的轻症病例提供了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了解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数异常升高的原因、感染来源、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方法 通过对医院、重点村庄进行主动搜索,检索医疗机构上报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获得该区的人间布病病例,采取重点村庄现场查看,当面访谈或电话调查的方式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同时完成病例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6年共搜索到170例人间布病病例,58.24%(99/170)的病例集中发生在10-12月。76.47%(130/170)的病例居住在回民聚居地A镇Ⅰ村和B镇Ⅱ村。Ⅰ村和Ⅱ村之间有一个日交易量约1 000只的活羊交易市场,80.00%的羊购自布病高发省份。9月宰牲节期间,两村村民购买的羊数量为平时2倍,其间参与家庭内羊肉处理过程者罹患率和未参与者的罹患率分别是34.82%(122/3 504)和0.02%(1/3 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4.782,P=0.001)。14岁以上村民中,从事与羊接触工作(贩卖、屠宰、皮毛加工、养殖)的村民布病患病率为17.28%(108/625),未从事接触羊工作的14岁以上村民患病率为0.30%(15/5 065)(RR=58.349,95%CI:34.220~99.492)。从事活羊贩卖、屠宰活动、皮毛加工和羊养殖的布病发病风险RR值(95%CI)分别为84.417(45.925~155.172)、80.604(45.209~143.713)、43.414(23.450~80.374)和 40.098(20.757~77.459)。在接触羊时,5.13%(8/156)的病例戴口罩,21.15%(33/156)戴毛线手套。结论 本次事件可能为一起因活羊交易市场输入染疫羊而接触者缺乏有效防护而引起的人间布病疫情。建议多省份和多部门联防联控,保证羊的输出、输入和交易均在动物卫生检疫指导下进行。此外,需要加强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多种慢性基础性疾病并发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感染性疾病对老年人危害严重,而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分析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对老年人造成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以及相应疫苗的作用、效果及接种必要性,提出一系列促进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措施建议,一是提升老年人和医务人员对疾病和疫苗的认识,加强科普宣传;二是倡导医防协同,鼓励医务人员为"适龄人群"开具疫苗健康处方;三是提升新型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供应能力;四是制定和开发政策,解决支付障碍,提升接种便利性。通过综合措施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感染性疾病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资源负荷,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相似文献
6.
7.
预防接种是人类历史上对抗传染病疫情效果最为明显、影响最为广泛、成本效益最高的公共卫生举措之一。本文从群医学视角, 系统阐述疫苗在预防病原体感染和减少疾病发生, 减少残疾、重症和死亡, 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 减少抗维生物药物使用和耐药性,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等方面发挥的价值。并基于现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 加强科学研究, 为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坚实基础;第二, 提高非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覆盖率;第三, 推动适宜新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第四, 研发更多新型疫苗;第五, 加大疫苗学领域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及其并发症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国内批准上市的灭活流感疫苗为三价(ⅡV3)和四价(ⅡV4)疫苗,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第二类疫苗,实行自愿、自费接种。为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应用工作,中国CDC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本指南主要更新了以下内容:流感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流感疫苗的种类、2018-2019年度流感疫苗抗原组份、ⅡV3和ⅡV4疫苗的免疫反应、免疫持久性、免疫原性、效力、效果、安全性、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等;并基于现有的科学证据,提出了2018-2019年度流感疫苗预防接种的建议。本指南建议:原则上,接种服务单位应为≥6月龄所有愿意接种流感疫苗且无禁忌证的人提供接种服务。对可接种不同类型、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为降低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指南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17-2018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防疫部门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对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流感防控相关的各级CDC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点的接种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儿科、内科、感染科等医务人员,以及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10省(市)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住院病例哨点监测纳入的流感成年人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重症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2月至2014年6月中国10省(市)SARI哨点监测医院纳入的符合SARI定义的≥15岁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调查,采集呼吸道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按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流感住院组和非流感住院组,分析两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重症危险因素。结果 10家哨点医院共纳入3 071例SARI成年人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240例(7.8%),以A(H1N1)pdm2009和A(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病例年龄M为63岁,≥65岁老年人占47.1%。144例(60.0%)患有至少1种慢性基础性疾病,流感病例肺气肿比例(7.9%)高于非流感病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3,P=0.047)。19.4%的流感育龄妇女为孕妇,240例流感病例中仅有1.1%在过去一年接种过流感疫苗。流感住院病例中咽痛、呼吸困难所占比例高于非流感住院病例。17.5%的流感病例收入重症监护室治疗,与非流感住院病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23.1%的流感病例在发病后使用了抗病毒药物治疗,高于非流感住院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流感住院病例中41.5%出现并发症,病毒性肺炎比例明显高于非流感组(P<0.00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入院时间>7 d(RR=1.673,95%CI:1.071~2.614)、患有哮喘(RR=15.200,95%CI:1.157~199.633)、免疫抑制疾病(RR=5.250,95%CI:1.255~21.960)、怀孕(RR=21.000,95%CI:1.734~254.275)是流感重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年人流感住院病例主要集中在≥65岁组,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抗病毒药物使用不足,应推荐孕妇、老年人、慢性病病例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流感住院病例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李玉刚;蒋慧莉;冯录召;杨维中;孙汶雯 《中国公共卫生》2024,40(6):711-717
目的了解我国省、市、县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不同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培训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按照中国地理单元划分,于2023年9 — 10月采取分层随机抽取北京市、湖南省、上海市、广东省、甘肃省、吉林省和四川省7个省(直辖市)的7个省级、7个市级、14个县区级疾控机构,对2520 名疾控人员进行基本信息、培训内容、时长、频率等需求情况调查。采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以χ 2检验比较不同层级人员的培训需求,调查对象选择培训理想频次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2290 份,来自省、市和县区级疾控人员分别为671、607和1012 人。不同层级的人员均比较关注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县区级更偏好实践技能训练(χ 2 = 7.917,P = 0.019)和应急模拟演练教学方法(χ 2 = 6.255,P = 0.044)。省级和市级人员更需要数据分析软件(58.9%和59.6%)、科研项目设计(54.2%和43.0%)和论文撰写(34.4%和35.3%)培训,县区级人员更需要信息系统使用(41.4%)和计算机技能(39.1%)培训。选择理想的培训频次影响因素(P < 0.05)为性别、学历、资格证书类型和岗位,女性比男性选择高频次培训( ≥ 4次)的可能性低(OR = 0.745,P = 0.001);与大专及以下学历者比较,本科(OR = 2.093)和硕士(OR = 2.519)及以上学历者选择高频次的可能性增加(P < 0.001);与具有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证人员比较,其他类型人员选择高频次的可能性增加(OR = 1.488,P < 0.001)。结论不同层级人员均有参加培训的强烈意愿,需增加培训机会以满足需求。不同层级人员对培训内容、时长等需求存在差异,应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探索并制定差异化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