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般实验室都用199、1640、Eagle等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这些多系进口产品或要进口的氨基酸等作原料配制,价格昂贵。作者从某些学者成功地将玉米浆用于培养致病菌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启示,试图用玉米浆培养基代替199、1640、Eagle来培养动物细胞,实验发现它能培养供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繁殖的人淋巴细胞,从而获得一种来源丰富的廉价培养基。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世界分布较广的传染病之一。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并且发现它们都具有共同的和差异较大的抗原成份。EHFV的抗原比较复杂,对其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性质还认识不够,尚不能用抗原性作EHFV的分型。单克隆抗体是研究病毒抗原的一种良好工具,我们用从人血清中分离的陈株病毒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5株McAb,现将建株及其特性研究的初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细胞和病毒:骨髓瘤细胞sp~2/0—Ag14,曾经8—氮杂鸟嘌呤(8—Azaguanine)处理过,用含20%胎牛血清(FCS)的RPMI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利用我国分离的EHF病毒适应A-549细胞制作的抗原片,应用IFAT法对EHF患者病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持续时间作了调查。共调查了123份血清,阳性64份,阳性率52.03%,其中70%以上病人病后4年之内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5年以后明显下降,20~22年尚有31.82%,可检出特异性抗体;病后4年之内阳性血清中有40%滴度在1:40以上,高者大于1:640, 5年之后滴度明显下降,此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特异性抗体检测近年来采用方法较多,但都未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即面向基层、便于推广、简便敏感特异的方法,因此使EHF的实验室诊断仍未能很好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很多地区和单位也未能进行。本研究采用酶标记SPA(葡萄球菌A蛋白)作为第二抗体进行间接酶标记染色,测得结果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与免疫荧光法相媲美,阴性对照明确、重复性好,因而可以代替需要昂贵设备的荧光法,给EHF诊断与研究等提供优越的检测手段。材料与方法一、抗原片制备 EHFV接种于传代人淋巴细胞LY-A6,5~7日观察到CPE后,用0.02%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消化,加含10%小牛血清的 相似文献
6.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陈株血凝素(HAN)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杂交瘤生长孔率为60%,阳性率为22%,三次克隆化培养阳性率达100%,通过筛选建立一株杂交瘤细胞1H8。其腹水单克隆抗体(McAb)的间接免疫荧光滴度为1:16×10~4,其血凝抑制滴度为1:5120。经染色体核型分析,1H8杂交细胞染色体为85—105条,每个细胞均含1—2条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经琼脂双扩散试验,1H8McAb属IgG2b亚类。该McAb与17株不同来源的EHFV都有免疫荧光反应,且对5株不同来源的EHFV—HAN具有血凝抑制活性。故1H8为血凝抑制抗体。这说明17株EHFV都具有血凝素抗原决定簇,但是1H8McAb对它们具有不同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正> 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McAb)研制中,各工作者用于诱导Balb/c小鼠产生腹水的诱导物是不同的,有的用国外进口的降植烷(P)、有的用石蜡油(PO)、有的用不完全福氏佐剂(IFA)等;另外注入Balb/c小鼠腹腔的细胞大部以2×10~6为合适剂量,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用少数细胞注入同样产生较多腹水;Balb/c小鼠在诱导物注入后7~35天再注入细胞是产生腹水最适时机。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以观察小鼠腹水产生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8.
杂交瘤单克隆抗体(McAb)本来具有均质性、特异性和滴度高等特点,但在某些试验中,仍希望应用滴度更高的抗体。为此如何提高McAb 的产量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生产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EHFV-McAb)的实验中加入了ConA、PHA 和r-IFN、IL-2。结果提高了McAb 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