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一种既能防止EHF病毒从口腔进入消化道、又能防止实验中形成气溶胶感染的实验攻毒方法进行了豚鼠胃肠道实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共用动物29只,经抗 EHFV-McAb 检测,79%在肺组织中可检出 EHF 病毒抗原。实验结果表明:豚鼠胃肠道暴露于 EHF 病毒亦可引起感染,从而为证明食入被 EHF 病毒污染的食物而引起 EHF 的传播途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正> 虫媒病毒是指能在蚊子、蜱、白蛉等节肢动物体内繁殖并通过叮咬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快,至1988年,世界上已登记的虫媒病毒有532种,其中125种证明可引起人类发病。 我国已分离鉴定的虫媒病毒有流行性乙型脑炎、 相似文献
4.
<正> 为证实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皮肤、粘膜感染的可能性,我们选用裸鼠(BALB/c-nu/nu)、BALB/c 小鼠和豚鼠作为动物模型进行了实验感染研究,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1982年5~6月间,在长白山区的吉林省和龙林业局长红林场临时进驻的筑路人员中,发生了一起肾综合征出血热(下称HFRS)爆发流行。共发生病人106例,发病率为25.5%。经调查,认为大林姬鼠(A.speciosus)和棕背(鼠平)伊尔库斯克亚种(C·rufocamus irkutensis)是传染源。为进一步查清鼠类不同季节的感染与人群发病的关系,探索其规律性。从而证实当地传染源的种类,研究探讨疫源地类型。我们于1983年4~9月(即爆发流行1年后),在该地区进行了鼠类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按省科委和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规定,于1989年12月初检测与分析我省19个单位一级实验大鼠、小鼠感染EHFV情况。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IF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G抗体(抗一EHFV IgG):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肺脏定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EHFV Ag)。共检142只小鼠,抗一EHFV IgG阳性率为0.7%,40只大鼠中EHFV Ag阳性率为15.0%,105只大鼠中抗一EHFV IgG阳性率为25.71%。我省一级实验大鼠群EHFV感染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9.
以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结构蛋白(55000,67000)为特异性抗原,体外免疫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然后将体外免疫的淋巴细胞与人-鼠种间杂交瘤细胞(K6H6/B5)融合,经ELISA间接法筛选出2株(2D5,1B7)分泌抗-HFRSV人单克隆抗体(H-McAb)杂交瘤细胞株,4次克隆化后,100%阳性。对2D5株初步鉴定表明,其抗体类型为IgG1;培养上清中抗体浓度为20~30μg/ml;特异性免疫荧光反应证明2D5株H-McAb是HFRSV特异性;中和效价为1∶160;体外连续传代6个月仍稳定分泌抗体。 相似文献
10.
用亲和层析提取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结构蛋白(50kD和67kD)为抗原,在体外免疫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PBL经亮氨酸甲基酯处理后,在含有sPWM-T、IL-2及不同浓度抗原的培养基中培养6d,计数存活PBL数量。结果表明,在上述体外免疫条件下存活PBL的数量与抗原剂量呈正相关。将此体外免疫的PBL与人-鼠杂交瘤细胞(K6H6/B5)融合,获得了3株分泌抗HFRSV人单抗的杂交瘤细胞,表明在体外免疫条件下,正常人PBL能够对HFRSV结构蛋白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