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我国成年人吸烟现状及不同吸烟人群与多种慢性病的关联。方法 基于2013年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覆盖31个省份的298个监测县(区),按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国≥ 18岁居民176 534人。利用询问调查收集对象前12个月的吸烟行为(吸烟状态、现在吸烟者日均吸烟量、现在每日吸烟者吸烟年限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相关信息,测量血压,检测血糖和血脂。采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权重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样本175 386人。其中男性占42.7%,女性占57.3%。成年人男性吸烟者高血压、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0.4%、7.2%和18.0%,高于非吸烟者;女性吸烟者高血压、糖尿病、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5.6%、14.0%、10.3%和15.9%,均高于非吸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男性吸烟者比非吸烟者高血压患病风险有所降低,患高TG血症风险比非吸烟者高19%(OR=1.19,95% CI:1.10~1.30)。其中,现在日均吸烟≥ 20支男性高TG血症患病风险比非吸烟者高41%(OR=1.41,95% CI:1.28~1.55)。我国成年人女性吸烟者比非吸烟者高TG血症患病风险高40%(OR=1.40,95% CI:1.15~1.70);每日吸烟年限≥ 20年者高TG血症比<20年者高60%(OR=1.60,95% CI:1.31~1.95)。结论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总体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吸烟年限长或现在每日吸烟量大的人群患病风险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18岁居民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防治政策和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194 779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获取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将完成调查且体重和腰围知晓信息完整的179 045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分层,年龄、城乡、文化程度等分组计算体重和腰围知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18岁居民体重、腰围知晓情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体重知晓率为45.4%(95%CI:41.9%~48.9%),男性[46.2%(95%CI:42.5%~49.8%)]高于女性[44.6%(95%CI:41.1%~48.2%)],城市[54.3%(95%CI:49.3%~59.3%)]高于农村[35.8%(95%CI:32.1%~39.4%)],低体重居民体重知晓率最高[49.9%(95%CI:44.3%~55.6%)],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确诊居民体重知晓率均高于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居民腰围知晓率为11.6%(95%CI:9.7%~13.4%),女性[12.8%(95%CI:10.8%~14.8%)]高于男性[10.3%(95%CI:8.6%~12.0%)],城市[14.6%(95%CI:11.7%~17.4%)]高于农村[8.3%(95%CI:6.5%~10.2%)],糖尿病确诊居民腰围知晓率高于未确诊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体重和腰围知晓率均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我国城市、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和进行健康体检的居民可能拥有较高的体重和腰围知晓率。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中知晓自身体重状况者不到一半,知晓腰围者仅有约十分之一。农村、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以及肥胖居民需要重点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普及体重、腰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对自身腰围和体重的认识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相关医疗费用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该项目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161个监测县(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展开。以问卷方式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高血压患者信息,使用两部模型法分析高血压健康管理对各类费用的影响情况。结果 共纳入11 294例≥35岁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4 904人(43.42%),女性6 390人(56.58%)。门诊总医疗费用M=100(30~200)元,参加高血压管理者费用低于未参加者(P<0.05);药店购药总费用M=30(15~100)元,参加管理者与未参加者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医疗费用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管理者更易发生门诊医疗行为(OR=2.50,95% CI:2.26~2.76),且费用仅是未参加管理者的0.78倍,城市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医疗行为(OR=1.31,95% CI:1.18~1.45)且费用为农村患者的1.69倍。药店购药费用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管理者对药店购药行为及费用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城市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购药行为(OR=1.10,95% CI:1.01~1.20)且费用是农村患者的1.19倍。结论 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在降低高血压患者门诊治疗相关费用上已初见成效,应继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我国≥35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8岁成年人98712名,抽取其中≥35岁无缺血性心血管病史者共计67214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体格测量和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测,以及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吸烟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病情况。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预测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结果 我国≥35岁无缺血性心血管病史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预测得分为5.1(95%CI:4.9~5.2),平均危险度为4.2%(95%CI:4.0%~4.4%)。其中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为高危者占8.5%(95%CI:7.8%~9.2%),男性(12.1%,95%CI:11.1%~13.0%)明显高于女性(4.9%,95%CI:4.4%~5.5%)(P<0.05),农村人群(8.8%,95%CI:7.8%~9.7%)高于城市人群(8.1%,95%CI:7.2%~8.9%)(P<0.05);10年发病风险为中危和低危者比例分别为19.1% (95%CI:18.2%~20.0%)和72.4%(95%CI:70.9%~73.9%)。随着教育水平提高或收入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为高危和中危者的比例均有所下降(P<0.05),而低危者的比例上升(P<0.05)。结论 我国≥35岁人群中有8.5%在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可能性超过10%,其中尤为应关注男性、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收入较低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我国≥ 60岁老年人群MS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其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县(区)辖区内人群进行抽样,将其中50 497名≥ 60岁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的中国人的MS诊断标准,比较MS不同分组间患病率的差异,分析MS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性。结果 我国老年人MS患病率为36.9%(95% CI:35.4~38.5),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 70岁老年人MS患病率低于60~69岁老年人。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的老年人群MS患病率高于低社会经济水平的老年人群。MS各组分患病率比较显示,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为72.8%,其次为高血糖和中心性肥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地区和城乡是MS的主要影响因素,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水平与MS具有相关性。结论 我国老年人群中,女性MS患病风险高于男性,MS患病风险与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行为因素有关。建议对MS患病人群开展以增加运动和合理膳食为主的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和高血糖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需进行药物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我国老年人群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和疾病负担,为制定慢性病防控政策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具有全国和省级代表性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分析我国≥ 60岁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疾病负担。结果 我国≥ 60岁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58.3%、19.4%和10.5%,75.8%的居民患≥ 1种慢性病,女性均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增加。≥ 70岁居民伤残调整寿命年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39.11%)、癌症(15.40%)、COPD(10.48%)占前3位。结论 老年人群主要慢性病患病率高,3/4的人患≥ 1种慢性病,慢性病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7.
用IFAT检查周宁县657只鼠肺,城镇室内褐家鼠的HFRS病毒抗原的阳性率为4.72%,野外黑线姬鼠宁波亚种为5.95%。褐家鼠有外窜。城镇病例主要传染源为褐家鼠,多属于褐家鼠型出血热,农村或野外感染的病例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主要属于黑线姬鼠型出血热。褐家鼠型出血热症状比黑线姬鼠型出血热的症状轻。黑线姬鼠流行高峰之后出现人间流行高峰。福建北部山区是我国黑线姬鼠型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带的东南边缘部分,自然疫源地多属于山区小盆地型。周宁县除野外有黑线姬鼠型自然疫源地外,室内尚有褐家鼠型疫源地。恢复期病人血清检查21份,阳性率为90.48%,抗体维持较久,经9年仍有查出者,健康人群检查172份未发现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就餐行为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清理,本研究共纳入171 040名调查对象。采用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餐行为及肥胖率的差异。以是否肥胖为因变量,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早、午、晚餐就餐行为与肥胖的关系。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一日三餐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为3.3%。早、午、晚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16.4%、21.4%、11.7%。午餐在家就餐、在外就餐和不吃午餐的男性肥胖率分别为13.2%、16.1%、15.9%,女性肥胖率分别为14.5%、9.8%、1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男性中,午餐或晚餐在外就餐者和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高于在家就餐者,女性午餐在外就餐与是否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晚餐在外就餐发生肥胖的风险低于在家就餐者。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不同餐次就餐行为存在差异,午餐在外就餐比例最高,晚餐在外就餐比例最低。男性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吃午餐或晚餐者发生肥胖的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人口资料和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凋查了142 660 482人年.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标化死亡率的计算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结果 2004-2005年调查地区脑血管病死亡个案共计有194 932例,其中男性108 414例,女性86 518例;城市63 397例,农村131 535例.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1/10万.男性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8.6/10万,女性为124.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44.2/10万和98.2/10万.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2.4/10万,农村为138.8/10万;标化率分别为107.3/10万和127.6/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的粗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35~岁人群为10.6/10万(1352/12 712 639),55~岁人群为177.6/10万(10 599/5 967 274),85岁以上组最高,为4051.4/10万(25 430/627 688).其中脑内出血死亡占比重最大,为98 324例,占脑血管病死亡的50.4%;脑梗死其次,为48 305例,占24.8%.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未分型卒中死亡个案分别为167 147、105 766、48 305、13 076例,粗死亡率为分别为117.2/10万、74.7/10万、33.9/10万和11.3/10万.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造成的YPLL为535.5人年/10万.结论 2004-2005年我国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快速升高的趋势;脑内出血是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