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2003年HIV抗体初筛实验室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促进全市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也为全国各省市HIV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考评的方式:(1)发放一套质评血清(3份强阳性,2份弱阳性,5份阴性);(2)采用问卷方式对各实验室的职能和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调查;(3)根据质评血清检测和调查问卷填写的结果,抽取10家实验室进行现场实地考查。结果本市的49家初筛实验室参加考评,质评血清考核和问卷调查综合评分结果:优秀7家,良好24家,合格18家。现场实地考查结果,5家实验室顺利通过,5家被勒令整改。结论考评结果显示:广州市初筛实验室的质量水平均能满足目前工作需求,但按《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要求,各实验室仍缺乏全面、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人员专业素质及检测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MSM人群HIV感染者(MSM感染者)耐药株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2008-2015年新确证HIV-1抗体阳性、现住址为广州市、传播途径为男男性行为传播、确证时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MSM感染者血清样本,提取HIV-1 RNA,采用巢式PCR法扩增HIV-1 pol区全部蛋白酶(PR)和部分反转录酶(RT)基因片段,测序后提交到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2 283例MSM感染者中,共有1 986例血清样本成功获得pol区基因片段,年龄16~84(30.18±8.24)岁;未婚者占74.17%(1 473/1 986);汉族占90.64%(1 800/1 986);大专及以上占49.65%(986/1 986),高中及中专占27.14%(539/1 986),初中及以下占20.89%(415/1 986)。HIV-1亚型以CRF07_BC和CRF01_AE为主,分别为38.22%(759/1 986)和34.49%(685/1 986)。总耐药率为3.32%(66/1 986),对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率为1.36%(27/1 986)),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耐药率为0.65%(13/1 986),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率为1.61%(32/1 986)。B亚型对3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CRF55_01B对NNRTIs耐药率高于其他亚型。B亚型对司他夫定(D4T)、依非韦仑(EFV)、奈韦拉平(NVP)的耐药率最高,均为4.17%(5/120);其次是那非那韦(NFV)、齐多夫定(AZT)、利匹韦林(RPV),均为3.33%(4/120)。CRF55_01B对EFV、NVP的耐药率最高,均为5.50%(16/291);其次是依曲韦林(ETR)、RPV,均为5.15%(15/291)。结论 广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MSM感染者耐药率处于低水平,现有抗病毒药物在总体上仍是有效的。但B亚型和CRF55_01B亚型耐药率相对较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众艾滋病相关认知水平对于自愿咨询检测(VCT)的影响,为VCT的社区倡导提供依据。方法限定时段内对于自愿咨询检测门诊的求询者和整群抽取的社区居民进行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认知、VCT需求和行为的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VCT对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Z=3.24314,P=0.0012)和公共卫生焦虑程度(Z=1.92708,P=0.0540)明显高于社区居民。对于存在感染风险者,主要影响其自愿咨询检测行为的是性别(OR=0.051,P=0.0001)、传播途径认知水平(OR=12.161,P=0.0264)、应对病毒的自我效能感(OR=3,252,P=0.0343)和流行现状焦虑(OR=1.576,P=0.0305)等。结论人口学特征对于合理检测行为的影响并非关键,在VCT社区倡导中要加强流行状况的介绍提高防治紧迫感,详细解释传播风险以提高风险自觉性,同时通过介绍HIV的防治方法以提高应对病毒的自我效能感也有助于促进自愿咨询检测。 相似文献
4.
5.
强制戒毒人员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周斌 徐慧芳 赵宇腾 高凯 李泽荣 林爱华 Zhang Zhou-bin Xu Hui-fang Zhao Yu-teng Gao Kai Li Ze-rong Lin Ai-hua 《中国健康教育》2008,24(8):578-580
目的探讨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05年4~7月,在某强制戒毒所按监仓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18人作为干预组,在另外两间强制戒毒所按照同样的方法抽取90人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同伴教育,对照组实施艾滋病防治录像视听教育。通过教育前后的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前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分分别为18.43和17.6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教育后,两组知识平均分分别为21.16分和18.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两组的知识得分均有所提高,但干预组教育前后平均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艾滋病基本知识、吸毒和高危性行为减少,安全套使用方面的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强制戒毒人员中实施艾滋病防治知识同伴教育是可行且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疫情及变化趋势,为针对性地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1995-2008年50岁及以上HIV/AIDS病例的疫情特征。结果广州市于1995年出现境内50岁及以上病例,截止2008年共报告542例,占总病例数的7.31%;疫情在2004年以前呈散发状态。自2004年开始,病例数量及比例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7.18%;病例在广州市的分布与总体疫情一致;平均年龄(59.03±7.25)岁,最大年龄为82岁;以男性为主,占77.31%;流动人口占65.49%;职业分布方面,农民、家政家务待业、无业者、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高;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87%;以异性性传播感染为主,占58.67%,传播途径不详率较高,占16.42%;42.99%的病例在报告时的疾病状态为AIDS。结论艾滋病对50岁及以上人群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艾滋病对该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并分析广州市历年报告的艾滋病(AIDS)外籍病例流行特征及部分病毒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1990-2013年报告的AIDS外籍病例及2008-2010年新确证外籍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基因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1990-2013年累计报告外籍AIDS病例644例;国籍明确者中最多为非洲籍(36.6%),男性为主(62.9%),平均年龄为37.3岁,病例类型大多数为HIV感染者(81.7%),AIDS病例所占比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8-2010年新确证HIV抗体阳性样本总体耐药率为23.33%,集中表现为对奈非那韦(NFV)耐药。结论 应加强广州市外籍人群的HIV检测工作,为该人群提供随访治疗等服务,减少流行及耐药毒株向本地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8.
2003年初,广州市发生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持续了近5个多月,其致病力之强,流行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经过摸索,广州市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003年高、中考集中在六月份进行.虽然非典型肺炎疫情趋于尾声,但如此大的考生校际间的流动是对卫生部门防制非典型肺炎工作的巨大考验。为巩固全市抗击非典型肺炎工作成果,防止疫情复燃,保证中、高考的顺利平 相似文献
9.
1998-2006年广州市HI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干预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母婴传播干预情况,为广州市预防HIV母婴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对广州市1998-2006年孕产妇HIV监测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998-2006年,广州市共发现72例HIV感染孕产妇,检出病例数年平均增长率为887.5%.72例孕产妇,广州市户籍占33.33%,流动人口占66.67%,平均年龄27.5岁,以性传播感染为主(56.94%).在HIV母婴传播干预方面,产前检出的病例74.42%接受了母婴干预服务,其中27.91%选择终止妊娠,46.51%选择继续妊娠.产后检出的病例60.87%接受了婴幼儿喂养指导.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幼儿37%在访.结论 广州市HIV感染孕产妇的产前检出率有待提高,对母婴传播干预服务的配合情况有待改善;多种原因造成HIV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幼儿随访困难,失访严重.加强宣传、扩大监测、加强随访应成为广州市今后预防HIV母婴传播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情况及预防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