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4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7篇
  2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阿糖胞苷(Ara-c)单独及联合使用对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核酸分析检测肿瘤坏死因子、阿糖孢苷单独及联合应用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药物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出现更多凋亡细胞、琼脂糖凝胶DNA电泳梯带更明显。结论 药物联合应用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比单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乳香来源于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carterii Birdw.或鲍达乳香树B.bhaw-dajianaBirdw.及野乳香树B.neglecta M.Moore皮部渗出的干燥胶树脂,乳香可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主产于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具有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闭经、产后瘀阻、疒徵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因EOSP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常规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及羊水量,凝血纤溶功能各项指标,脐动脉血流各项指标以及母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脐动脉血流各项指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羊水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仅有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脐动脉血流各项指标低于本组治疗前,羊水量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D-D、APTT和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所有指标变化幅度均血...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7年间共收治子宫穿孔7例,其中2例发生在我院,余5例由外院转入。我院每年人流340人,取环上环约460人,子宫穿孔的发生率为0.036‰,远低于国内报道的0.05~0.88%的发生率。1临床资料 7例子宫穿孔的病人年龄24~32岁,平均年龄32.1岁,上环2例,取环2例,人流术中3例。其中用取环上环器,探针而穿孔的5例,卵圆钳穿孔1例,7号吸头穿孔1例,子宫前壁穿孔2例,后壁3例,右侧壁1例,宫底部穿孔1例。穿孔后合并感染4例,均形成盆腔炎性肿块,穿孔并大…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糖尿病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平  杜建勇  张亚丽 《陕西中医》2007,28(9):1199-1200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及当代的糖尿病中医辨证与治疗研究成果,结合临床经验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同一糖尿病人群中的不同患者可选用完全不同的中药治疗,对于疾病的征候群,只要证同,虽病不同也可用同一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CXL)联合药物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实验研究。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做左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交联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其干预措施分别为:不予治疗、药物治疗、CXL治疗和CXL联合药物治疗。术后1个月及3个月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模型组、药物组、交联组和联合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依次为(32.9±5.8)天、(12.8±2.3)天、(25.9±3.2)天和(10.7±2.5)天,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647,P=0.000)。联合组角膜浑浊度明显低于其他组,其次是药物组,模型组最重(F=6.446,P=0.001);单个共聚焦显微镜视野(400 μm ×400 μm)下角膜内炎症细胞数依次为(162.6±33.3)个、(46.0±21.3)个、(87.9±7.5)个和(8.3±6.5)个。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40,P=0.000).病理结果示,联合组角膜胶原最为致密,其次是交联组。结论CXL联合药物治疗角膜碱烧伤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疗法或单纯CXL疗法。  相似文献   
7.
腰腹群针术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脂、LEP和IN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腹群针术”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优越性,揭示本法对该病的中枢、外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制的高脂饲料喂养SD雄性大鼠制成单纯性肥胖模型,把高脂组随机分成肥胖对照组、耳针对照组和群针组,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治疗20天后,采用放免法检测所有大鼠血清、下丘脑中瘦素(LEP)、胰岛素(INS)的含量,并测量肥胖大鼠体重、体长、腹围、代表其肥胖度的Lee s指数及对肾、附睾周围脂肪进行称重,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肥胖大鼠体重、Lee s指数、体脂、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而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大鼠。治疗后肥胖大鼠多项肥胖指标均有所改善,群针组与耳针组大鼠体重、腹围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群针组与肥胖组体脂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正常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Lee s指数和腹围指标上群针术疗效尤为突出,群针组与耳针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后群针组Lee s指数和腹围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肥胖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下丘脑瘦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血清瘦素比较,群针组低于肥胖组(P<0.05),耳针组与肥胖组无明显差异(P>0.05),群针组与耳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群针组下丘脑瘦素含量明显高于肥胖组(P<0.01),耳针组与肥胖组无明显差异(P>0.05),耳针组与群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胰岛素比较,群针组、耳针组均低于肥胖组(前者为P<0.05,后者为P<0.01),群针组与耳针组有差异(P<0.05);群针组、耳针组下丘脑胰岛素含量均明显高于肥胖组(前者为P<0.05,后者为P<0.01);耳针组与群针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腹群针术、耳针治疗单纯性肥胖大鼠有效,腰腹群针术局部减肥作用尤其明显,在改善肥胖大鼠Lee s指数、腹围及瘦素上腰腹群针术明显优于耳针疗法。腰腹群针术可能是通过降低VF和体脂量,改善LR和IR,促进脂肪组织的分解、产热增加,而达到减肥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拟宣痹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自拟宣痹通络汤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比较2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及理化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优于对照组的7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时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理化检查C反应蛋白、血沉及类风湿因子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宣痹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及理化指标降低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Visfatin基因表达抑制对小鼠脂肪细胞及肝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构建并筛选具有最佳抑制率的pGene-sil-Visfatin表达载体,转染小鼠3T3-L1脂肪细胞及Hepa1-6肝细胞,Western印迹法测定两种细胞的Visfatin蛋白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Vis-fatin、脂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油红O染色法测定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变化。结果 pGenesil-visfatin可有效抑制两种细胞Vis-fatin蛋白表达。脂肪细胞转染pGenesil-Visfatin后,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α/γ,HSL,ATGL,AP2,SREBP1,FAS,ACC mRNA表达均下降(其中PPARγ与ACC P<0.05,余P<0.001),TG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肝细胞转染后,PPARα,SREBP1,FAS以及SREBP2,HMGCR,LDLr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01),而HSL,ATGL与AC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sfatin基因表达下调可能对细胞脂质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纪红  乔杰  张亚丽 《肝脏》2012,17(10):740-743
在多种慢性肝病进展中,由于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蛋白(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而造成肝纤维化,并同时常有炎症反应的伴发,进而会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门静脉血压过高,往往需要进行肝移植[1],肝纤维化日益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