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通过组织重庆市背囊化卫生应急快速小分队大比武,对应急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评估重庆市基层卫生应急能力,为强化基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优化措施。方法 对背囊化卫生应急快速小分队大比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参赛队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对于紧急医学救援和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单元,队员年龄越大、职称越高,得分越低;对于突发中毒事件处置单元,队员年龄越大、职称越高,得分越高;女性队员占比高对得分有一定正面影响;专业成绩存在地域差异。比武得分及问卷调查暴露出基层卫生应急队伍存在缺乏实战经验及精细化管理等共性问题。结论 全流程考核式比武检验了背囊化卫生应急小分队建设成果,提升人装协同和现场处置能力;结合问卷调查,对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解决基层卫生应急能力的不足与短板。 相似文献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是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保障公众健康的专职公共卫生机构.近年来,全国疚控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例,分析了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四大问题和面临的三大形势,反映出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四项对策,即疾控体系实施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制定疾控机构编制标准、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新的工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4-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和报告处置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04-2012年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重庆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1973起,占事件总数的80.5%,发病53290人,死亡8人。2004-2012年事件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年度变化趋势。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占98.5%,其中又以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为主,不同传染病各年间变化趋势不同,3~6月和9~12月是传染病事件高发月份。农村中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网络直报及时率较低,仅22.6%;传染病事件经历时间较长。结论: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传染病的预防、监测、及时报告和有效处置是预防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了解基层卫生应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的认知现状,为提高基层卫生应急人员风险沟通的认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市19个样本区县承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层卫生应急人员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调查了429名基层卫生应急人员.4.7%(20/429)的应急人员对风险沟通概念的熟悉度为“听说过、很熟悉”,且不同年龄、职称、参与风险沟通培训情况、参与风险沟通工作情况应急人员之间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P<0.05);风险沟通知识核心信息全部知晓率仅为0.5%(2/429);24.9%(107/429)的应急人员表示非常愿意承担风险沟通工作;分别有超过60.0%的应急人员认为现阶段影响基层风险沟通开展最主要的因素是风险监测信息收集不完全(78.8%,338/429)、没有形成常规的工作机制(68.8%,295/429)、部门间沟通困难(62.7%,269/429)、缺乏风险沟通的技术方案(指南)或缺乏可操作性(60.8%,261/429).结论 基层卫生应急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专业队伍缺乏风险沟通相关知识,风险沟通工作意愿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基层卫生应急工作需要.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风险沟通培训力度,造就一支能适应基层卫生应急工作需要的队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重庆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方法]查阅并分析重庆市卫生统计年鉴(2003~2007年)、第3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重庆市数据资料。[结果]推进重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还面临着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重视不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城乡服务能力和获得服务的机会不均等、投入还存在明显差距等问题。[结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从落实政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的主导责任、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重庆市2005-2015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情况,为疾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重庆市2005-2015年38个区县的细菌性痢疾监测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绘制其发病率等级地图,OpenGeoda 1.2.0软件分析细菌性痢疾发病的空间相关性,SaTScan 9.4.2探索其时空聚集性。结果 2005-2015年重庆市细菌性痢疾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84/10万,0~5岁儿童发病例数最多,占43.70%;散居儿童占比最大,占41.75%;疫情有明显的季节性,5~10月为发病高峰。2005-2015年重庆市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均呈现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区域主要位于主城区,低-低聚集区域主要位于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地区。时空扫描近一步发现细菌性痢疾发病一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主要在6~10月份存在聚集现象。结论 重庆市细菌性痢疾发病存在时空聚集特点,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是细菌性痢疾防控的重点区域,每年的夏秋季应为细菌性痢疾的重点防控时段。应对儿童、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防控措施,从而控制其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庆市2007~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点和报告控制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整理2007~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数据,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重庆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 739起,发病40 423人,死亡102人;2007~2011年,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各类事件中以传染病事件为主;春、秋季是事件发生高峰季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狂犬病和食物中毒是患者主要死因。网络直报及时率仅为23.4%,但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强流行季节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加强犬只管理,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和监管,高度重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加强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