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云南省晋宁县彝族人群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布的情况,为研究AT1R基因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对居住在云南省晋宁县180例彝族健康个体的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进行分析,获得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并与其他人群该位点多态性进行比较.结果 云南省晋宁县彝族AT1R基因的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6%、4.4%和0%,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8%和2.2%.此位点多态性分布与不同人群比较,除凉山彝族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布存在民族、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学质量,结合基础课程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特点;从培养学生建立遗传病意识,整合相关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以病例为引导开展课堂教学等方面着手实施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可促进低年级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理解,提高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钩体外膜蛋白OmpL1的表位 ,结合基因工程手段进行表位重组、表达和分离纯化。方法 用预测程序ProPred和ANTIGENIC预测OmpL1的表位 ,PCR合成重组表位基因片段 ,克隆PCR产物构建表达质粒 pGEX/Omp Omp ,测序验证。对含有该质粒的大肠杆菌BL2 1(DE3)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westernblot分析并纯化融合蛋白。结果 预测到 2个既具有MHC结合肽特性又具有B细胞表位特征的肽段。重组表位基因序列与理论设计完全一致。IPTG诱导BL2 1(DE3)中高效表达Mr约 30 0 0 0的融合蛋白 ,纯化后蛋白纯度 >90 %。结论 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GEX/Omp Omp ,并进行含重组表位的GST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 ,为OmpL1的表位研究和应用于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前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岗位对其素质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设计岗位胜任力培养的5个方面:基础知识、文献阅读、实验设计、报告与反馈、团队合作.采用混合式教学在分子医学实验教学中初步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为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边疆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有自己的地区和生源特点,如何改进边疆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根据师资特点和优势,借鉴国外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经验,坚持教学与当今科技发展同步的理念,在教学中辅以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精简与其他课程的重叠内容,挤出时间讲解教科书外的知识,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使边疆地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遗传学教学与发达地区看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云南省晋宁县彝族人群AGT基因M235T多态性分布的情况,为进一步控讨AGT基因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居住在云南省晋宁县173例彝族健康个体的AGT基因M235T多态性进行分析,获得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并与其他人群该位点多态性进行比较.结果云南省晋宁县彝族AGT基因的MM、M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1%、39.31%和53.18%,M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7.17%和72.83%.此位点多态性分布与不同人群比较,除汉族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GT基因M235T多态性分布存在民族、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发育遗传学学科内容,构建以出生缺陷为主线的发育遗传学选修课程体系,采用以CBS教学为主、以循序渐进的自学能力培养为辅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可帮助学生较好掌握学科知识点,有效提高自学能力及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两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的表位,结合基因工程手段进行表位重组、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用预测程序ProPred和ANTIGENIC预测LipL32和OmpL1的表位,应用PCR技术合成重组表位基因片段,克隆PCR产物构建重组质粒,测序验证。在BL21(DE3)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纯化该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在LipL32和OmpL1中各预测到2个既具有MHC结合肽特性又具有B细胞表位特征的肽段。PCR合成的重组表位基因序列中没有出现移码和碱基置换。纯化后融合蛋白纯度〉90%。融合蛋白产生的抗体效价为75.79,融合头(运载蛋白)抗体效价为10.62。结论重组表位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为相关蛋白的表位重组和亚单位疫苗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妊娠早期子痫前期(PE)大鼠模型,观察其表型、妊娠结局及其子代认知能力的变化。方法 将受孕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在孕鼠妊娠第5天时一次性尾静脉分别注射超低剂量脂多糖(LPS)(0.5μg/kg)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孕鼠血压、12 h尿液白蛋白、外周血凝血因子和胎盘细胞因子的水平,观察其胎盘病理变化、妊娠结局及子代认知能力。结果 模型组血压在妊娠第6天开始升高,尿蛋白在妊娠第9天开始升高,对照组的血压和尿蛋白在整个妊娠期间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孕鼠外周血血小板、抗凝血酶Ⅲ(ATⅢ)降低,而D-二聚体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胎仔和胎盘的质量降低(P<0.001),外周血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表达水平增高(P<0.01),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降低(P<0.001)。水迷宫测试显示,模型组子代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比对照组长(P<0.05),而模型组的子代跨越平台象限的频率和在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则短于对照组(P<0.05)。HE和PAS染色显示:模型组...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