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24篇 |
免费 | 187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篇 |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35篇 |
基础医学 | 89篇 |
口腔科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395篇 |
内科学 | 127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58篇 |
外科学 | 192篇 |
综合类 | 660篇 |
预防医学 | 286篇 |
眼科学 | 70篇 |
药学 | 259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277篇 |
肿瘤学 | 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73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32篇 |
2020年 | 149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79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28篇 |
2012年 | 130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43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90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2.
48例人工瓣置换与先心修补病人,术前与术中用TEE连续检查心脏停跳前、体外循环中及手术完成后,腹主、肾、脾、颈总、眼、眼及挠动脉的血流动态变化过程,并对照TEE超声与右心导管同时检测肺动脉输出量的相关性,结果为:10例肺动脉输出量TEE与右心导管测值为5.93±1.6L/分与5.6±1.9L/分,两者相关密切(R=0.94)提示超声半定量有一定可靠性,比较术前、术中心脏停跳前及外循环灌注和手术完成后内脏与外周血流速度,血流量变化的比率发现:①全麻后较术前腹主、肾、脾及外周血管等内径变化较小,血流速度下降1.5~12.3%,血流量除脾外下降13.0~36.7%肾最明显。②体外循环中血流速度,较停跳前下降31.5~50.8%(P<0.01),脾为4.4%。③由于机械动力与足够的灌注量体外中血流时间速度积分面积,较心脏停跳前上升35.5~207.5%。故各血管的血流量上升11.2~40.1%。④手术完成心脏病变矫正,复跳后,各脏器与外周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体外循环中及术前升高(见附图),说明心脏病变的解除可改善内脏与周围血管的血液循环 所以我们认为,心脏病术中TEE检测肺动脉输出量与同步右心导管检查相关好,经术前心脏术中、术后、TEE连续检测比较发现心脏病矫正后内脏及外周血供改善。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通过构建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 TMP)干预治疗顺铂(cis-Dichlorodiammine platinum, DDP)所诱导的药物性聋大鼠的实验研究,探讨实验中自噬蛋白Beclin1及LC3的变化情况。方法 随机将110只SD大鼠分成为空白组45只和模型组65只,分别采用腹腔注射盐水和顺铂塑造模型,各组随机选取5只进行模型评定,将余下的100只大鼠等分成为盐水组、盐水+TMP组、顺铂组、顺铂+TMP组和抑制剂组,盐水组大鼠腹腔注射盐水;盐水+TMP组大鼠腹腔注射盐水和TMP;顺铂组大鼠腹腔注射DDP;顺铂+TMP组大鼠腹腔注射DDP和TMP;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DDP和自噬抑制剂3-MA。末次给药后,采集耳蜗样本,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耳蜗组织中Beclin1及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免疫组化的检测川芎嗪对顺铂所致药物性聋大鼠耳蜗组织中Beclin1及LC3的结果中显示,与盐水组比较,除抑制机组外,其余各组Beclin1及LC3蛋白表达量增强(P<0.01);与顺铂组比较,顺铂+TMP组蛋白表达量增强(P&l... 相似文献
6.
7.
女性 ,2 5岁 ,因发热 ,四肢无力伴肌肉酸痛 3月余入院 ,患者于 1999年 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T38℃~ 4 0℃ ,同时感四肢无力 ,肌肉酸痛 ,在当地诊断为多发性肌炎 ,给皮质类固醇治疗 ,但效果不佳 ,肌无力加重伴有轻度肌肉萎缩。渐发现右侧大腿、小腿及左臀肌肉内有包块样肿物 ,并有明显触痛。随后又发现颈、腋股沟处淋巴结肿大 ,并出现耳鸣 ,听力下降及解便困难 ,于 2 0 0 0年 1月转入。入院神经系统检查 :神志清楚 ,情绪不稳 ,言语正常 ,颅神经除听力下降外余未见异常。双上肢肌力近端Ⅲ级 ,远端IV级 ,双下肢力近端Ⅱ级 ,远端Ⅲ级 ,…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