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1篇
  1篇
中国医学   96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茱萸汤治疗神经官能症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官能症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西医多以镇静、催眠治疗为主,但易形成药物依赖。近年来,笔者应用吴茱萸汤化裁治疗本病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诊断符合《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神经官能症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其中男32例  相似文献   
2.
液状酚及补骨脂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42例门诊白我患者,采用20%补骨脂酊和95%液状酚外用治疗,分组进行了临床对比。结果:补骨脂酊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13例,有效2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9.71%。液状酚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3例,有效8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37.14%。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分别为X^2=5.282,P〉0.025,X^2=4.318,P〈0.05。  相似文献   
3.
建昌帮法焦栀子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建昌帮法焦栀子炒碳炮制工艺。方法:以小鼠凝血时间,炭药吸附力和色泽度为评价指标,对炮制工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选合理的炒碳炮制工艺。结果:建昌帮法栀子炒碳最佳炮制工艺确定为辅料油砂炒热均匀至220℃,炒碳时间为10min。结论:确定的炮制工艺通过验证实验,稳定可行并可以保证药效与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结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采用鸦胆子油乳结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结果治疗组客观疗效(CR+PR)达64.2%,对照组45%,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脑转移发生率11.9%,对照组脑转移发生率30%,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免疫和骨髓功能方面优于化疗组,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结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客观疗效,可防止脑转移,并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免疫功能及骨髓功能。  相似文献   
5.
山茱萸纳米软胶囊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山茱萸纳米软胶囊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山茱萸纳米混悬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脂溶性成分熊果酸、水溶性成分马钱苷的含量。结果:熊果酸进样量在1.132~5.660μg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98.90%,RSD 1.85%;马钱苷进样量在0.176~0.880μg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99.12%,RSD 1.2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作为山茱萸纳米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尿液代谢产物分析方法评价冬葵果醇提物利尿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Z组),冬葵果醇提物高剂量组(DG组)、冬葵果醇提物中剂量组(DZ组)、冬葵果醇提物低剂量组(DD组),阳性对照组(Y组)。制备大鼠水负荷模型后置代谢笼收集0~1、1~2、2~4、4~6、6~24 h范围内尿液;按照试剂盒要求检测尿液K+、Cl-、Na+及血清ADH、ANP、ALD、cAMP、cGMP、AQP1和AQP2的含量;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尿液中内源性代谢产物,并进行代谢差异表征,查寻尿液中差异代谢产物。结果:与Z组比较,Y组0~1、1~2、2~4 h三个时间段的尿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DD组2~4 h和6~24 h两个时间段的尿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DZ组和DG组2~4、4~6h两个时间段的尿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Y组比较,DD组、DZ组和DG组0~1、1~2 h两个时间段尿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Z组比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连翘油中a-蒎烯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GC-MS鉴定连翘油中的化学成分,样品经乙酸乙酯稀释,采用分流法进样,以DB-1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为分析柱进行分离测定。结果气质联用法共确定了12种化学成分,α-蒎烯含量测定的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0.8%,n=6),重复性的RSD为0.9%(n=6)。结论本方法方便准确,可用于连翘油中α-蒎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力竭运动引起的运动性心肌损伤小鼠模型,通过观察急性力竭运动后小鼠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探讨益智仁预处理对力竭运动后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小鼠分为5个实验组:对照组(Con,n=6)、益智仁组(Yz,n=6)、力竭组(EE,n=6)、力竭运动模型+益智仁低剂量组(EE+EYz,n=6)以及力竭运动模型+益智仁高剂量组(EE+HYz,n=6),所有小鼠均接受为期6周的特定运动干预与药物喂养,随后处死并收集小鼠心肌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数据。结果  在力竭次数方面,EE+HYz组和EE+EYz组相较于E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重变化方面,EE+HYz组、Con组与Yz组,以及EE+HYz组与E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E+HYz组的TNF-α水平与EE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5组心肌型肌红蛋白(MY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4组与EE组心肌型肌酸激酶(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益智仁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抗炎症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抑制力竭运动引起的心肌CK-MB和MYO活性的升高,益智仁降低了心肌损伤的程度。这些发现揭露了益智仁在心脏保护方面的潜在抗氧化作用,并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运动相关心肌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此外,这些结果为开发心肌损伤干预和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并优化分子印迹电位传感器,考察电极的性能和适用性,并应用于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测定。方法:以莽草酸为模板分子,2-乙烯吡啶(2-VPY),4-乙烯吡啶(4-VPY),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采用本体聚合法分别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负载于聚氯乙烯(PVC)膜中,构成电极敏感膜,制备并优化离子选择性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最优电极材料及印迹膜的形貌特征;分别考察电极的pH适用性、校正曲线、选择性、响应时间和稳定性;应用电势分析法,测定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含量,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测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筛选出2-乙烯吡啶(2-VPY)为功能单体,制得分子印迹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极材料的粗糙多孔结构以及电极的pH耐受性、选择性、响应时间和稳定性均有利于实际样品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可达1×10~(-6)mol·L~(-1),线性范围为1×10~(-6)~1×10~(-1)mol·L~(-1),能斯特响应斜率为38.7 mV·decade-1,响应时间3 min,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药材含量测定结果一致。结论:分子印迹离子选择性电极应用于莽草酸测定,具较高灵敏度、选择性、准确性和精密度,稳定性良好,适用于八角茴香样品分析。  相似文献   
10.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 belongs to the family Rutaceae in the genus Poncirus. Its fruits are widely used to alleviate symptoms of various disorders. The mature fruit (MF) possesses anticancer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Extracts of the dried, immature fruit, Poncirus fructus (PF) are widely used as a traditional medicine for ameliorating symptoms of digestive dysfunction in East Asia.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ffects of MF and PF extracts on cancer, inflamma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the past decad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recent findings on the anticancer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MF and the prokinetic effects of PF. Although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F and PF have been clearly elucidated, in‐depth further clinical studies are still required to completely verif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fruits of P. trifoliata (L.) Ra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