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036篇 |
免费 | 1244篇 |
国内免费 | 190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166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1173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241篇 |
内科学 | 647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293篇 |
特种医学 | 157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9045篇 |
综合类 | 6795篇 |
预防医学 | 1376篇 |
眼科学 | 11篇 |
药学 | 2196篇 |
105篇 | |
中国医学 | 2034篇 |
肿瘤学 | 47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20篇 |
2023年 | 730篇 |
2022年 | 822篇 |
2021年 | 1283篇 |
2020年 | 1070篇 |
2019年 | 766篇 |
2018年 | 403篇 |
2017年 | 692篇 |
2016年 | 847篇 |
2015年 | 978篇 |
2014年 | 1611篇 |
2013年 | 1527篇 |
2012年 | 1874篇 |
2011年 | 2112篇 |
2010年 | 1802篇 |
2009年 | 1643篇 |
2008年 | 1740篇 |
2007年 | 1538篇 |
2006年 | 1381篇 |
2005年 | 1350篇 |
2004年 | 1052篇 |
2003年 | 858篇 |
2002年 | 694篇 |
2001年 | 558篇 |
2000年 | 410篇 |
1999年 | 337篇 |
1998年 | 276篇 |
1997年 | 243篇 |
1996年 | 235篇 |
1995年 | 200篇 |
1994年 | 198篇 |
1993年 | 131篇 |
1992年 | 101篇 |
1991年 | 85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极外侧椎体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椎管狭窄等腰椎疾病。此术式从侧方腹膜后建立手术通道,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康复时间短,并发症少,既可避免前方大血管损伤的风险,也可减少后方肌肉、关节突等组织的破坏,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但此术式在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是否优于其他入路尚无定论。从生物力学角度总结XLIF重建腰椎稳定的效果,并比较XLIF与相关经典术式在生物力学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 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是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具有疲乏、睡眠障碍和功能性症状的多症状学表现,国内医师缺乏对该病的认识.目的 分析FM误诊情况及影响正确诊断的因素. 方法 纳入2016年6月-2017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确诊为FM,并有既往其他医院就诊记录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表现及既往诊断资料,比较正确诊断组与误诊组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70例FM患者,平均年龄38岁,女性占88.6%,共计在二、三级医院诊治110次.正确诊断为FM有9次(8.2%);误诊为脊柱关节炎27次(24.5%),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6次(5.5%),诊断为"痹症"11次(10.0%),诊断为焦虑和(或)抑郁7次(6.4%),误诊为其他疾病24次(21.8%),未明确诊断26次(23.6%).三甲医院诊断正确率为9.3%(9/97),其中风湿科正确诊断为FM仅占11.8%(6/51),三乙及二级医院正确诊断率为零.被误诊患者与正确诊断患者相比,体格检查出现的压痛点数量明显偏少(8.0 vs 14.5,P=0.039),其他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红细胞沉降率、HLA-B27、弥漫性疼痛指数、症状严重程度积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国内各级医院中包括风湿科在内的各科医生对FM的认识严重不足,正确诊断率较低,误诊和漏诊现象严重.过度依赖体检中的压痛点数量和忽视其他临床表现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我院2005-01~2006-02收治的上颈椎骨折患行多层螺旋CT(MSCT)重建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男20例,女8例,平均35(15~49)岁.其中寰椎骨折4例,枢椎椎体骨折6例,Hangman骨折5例,枢椎侧块骨折6例,齿状突骨折7例. 相似文献
6.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减压与内固定术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对胸腰段前路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出血多等问题进行技术改进。方法 采用经第12肋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显露,L4骨折保留第12肋;对伤椎相邻椎体血管不予处理;对螺钉固定位置和操作程序进行改进;同时实施控制性降压。每例病人至少实施四项技术改进中的两项。结果 采用改进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2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10~150min(平均130min),术中失血350~900ml(平均550ml),切口长度12~20cm(平均15cm),术中损伤腹主动脉1例,损伤胸膜2例。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0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椎管明显扩大,无神经压迫症状加重,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标准改变如下:术前3例A级,术后恢复为A级2例,B级1例;术前B级4例,术后恢复为B级1例,C级1例,D级2例;术前14例C级,术后恢复为C级1例,D级3例,E级10例;术前4例D级,术后恢复为E级4例。结论 本技术改进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和减轻手术创伤的优点,更有利于选择前路手术来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7.
李洪军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47-47
目的报告脊柱通用系统(USS)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择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20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T12 7例,L4 8例,L2 3例,L3 2例,均应用USS内固定并植骨。结果2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4年,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影像学术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压缩和椎管矢状径复原基本达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椎管变形基本消失,椎管通畅,硬膜囊受压基本解除。结论模式化的USS操作简便,复位满意,三维固定牢固,是脊柱后路固定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椎管狭窄和退行性脊柱滑脱,治疗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行根管减压以缓解神经源性跛行的症状。侧后方脊柱融合可以阻止脊柱滑脱的发展,减少手术后后背痛。近年来,脊柱内固定比较流行,一项调查表明在一组手术病人当中,脊柱融合时有67%应用脊柱内固定,只有9%脊柱融合时没有应用内固定。Mclain认为尽管应用内固定可以提高融合率,但是内固定的使用对改善临床效果来说,并没有证据显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陈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16-17
Marfan综合征是遗传性基因缺陷导致结缔组织异常而产生的一系列疾病,它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骨骼、肌肉、心血管系统及眼睛等多种器官和脏器。75%的Marfan综合征患者伴脊柱侧凸,Marian综合征伴发的脊柱侧凸病程进展早而快,侧凸角度大,如及时进行外科矫治可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2000年1月-2005年8月收治12例Marfan综合征伴发脊柱侧凸行矫形内固定术患者,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脊柱转移瘤是消化道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以微创骨介入诊断椎体转移瘤的方法报告较少 ,笔者结合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患者田某 ,5 3岁 ,腰痛 6个月 ,加重 2月并向右下肢放射 ,以椎间盘突出症来院。行CT检查 ,发现的L3 椎体右侧附件呈溶骨性破坏 ,诊断为L3 椎体转移瘤。追问病史曾有胃痛、食纳差 6个月。查体 :贫血貌 ,消瘦 ,头颅无异常 ,锁骨上浅淋巴结未及 ,两肺听诊无异常。L3 椎体棘突旁压痛阳性 ,有肌紧张 ,右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行CT引导下骨介入诊断 ,在病变部位溶骨性破坏区 ,抽取 10ml暗红色血性液体及少量骨组织 ,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