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121篇 |
免费 | 8306篇 |
国内免费 | 30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81篇 |
儿科学 | 2310篇 |
妇产科学 | 1463篇 |
基础医学 | 5878篇 |
口腔科学 | 1376篇 |
临床医学 | 23573篇 |
内科学 | 8454篇 |
皮肤病学 | 2042篇 |
神经病学 | 3699篇 |
特种医学 | 533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3篇 |
外科学 | 17182篇 |
综合类 | 46160篇 |
预防医学 | 10275篇 |
眼科学 | 1927篇 |
药学 | 16903篇 |
465篇 | |
中国医学 | 28083篇 |
肿瘤学 | 13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9篇 |
2024年 | 2485篇 |
2023年 | 4211篇 |
2022年 | 4824篇 |
2021年 | 6602篇 |
2020年 | 5731篇 |
2019年 | 3729篇 |
2018年 | 1618篇 |
2017年 | 2908篇 |
2016年 | 3149篇 |
2015年 | 3741篇 |
2014年 | 7059篇 |
2013年 | 6747篇 |
2012年 | 8865篇 |
2011年 | 9655篇 |
2010年 | 9120篇 |
2009年 | 8688篇 |
2008年 | 9633篇 |
2007年 | 8876篇 |
2006年 | 8329篇 |
2005年 | 8565篇 |
2004年 | 7706篇 |
2003年 | 7371篇 |
2002年 | 6382篇 |
2001年 | 5714篇 |
2000年 | 4230篇 |
1999年 | 3473篇 |
1998年 | 3009篇 |
1997年 | 2711篇 |
1996年 | 2527篇 |
1995年 | 2094篇 |
1994年 | 1701篇 |
1993年 | 1246篇 |
1992年 | 1093篇 |
1991年 | 953篇 |
1990年 | 879篇 |
1989年 | 900篇 |
1988年 | 245篇 |
1987年 | 176篇 |
1986年 | 155篇 |
1985年 | 107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61年 | 5篇 |
1958年 | 8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筋膜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数据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47.3±9.2)岁,采用筋膜内热针治疗;对照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9±8.7)岁,采用相应椎体小关节注射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3、6、12月的视觉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腰屈曲范围(range of lumbar flexion, LFR),以及比较患者治疗后1 a内症状复发率。结果 79例患者治疗后获完全随访。2组患者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VAS评分、JOA评分、LF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LFR评分优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一组内患者治疗后... 更多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复发率高,特别是农村基层医院比较常见.我院对患者进行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起到了良好预防此病的作用,现将指导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自 1992~ 1999年 ,作者采用小切口治疗臀筋膜挛缩症 6 5例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 5例 ,男 4 2例 ,女 2 3例。年龄 3~ 14岁。单侧 2 1例 ,双侧 4 4例。均有臀部注射史 ,常因患儿家长发现步态异常 ,坐位双膝不能靠近而来就诊。查体患者行走成外八字步态 ,跑步时更为明显 ,由于屈髋受限 ,步幅较小 ,犹如跳跃前进 ;站立时双下肢不能完全靠拢 ,轻度外旋 ,由于臀大肌上部肌纤维挛缩 ,肌肉容积缩小 ,相对显出臀部尖削的外形 ,坐位时双膝分开 ,不能靠拢。一部分病人表现为双髋呈外展、外旋位 ,双膝分开 ,状如蛙屈曲之… 相似文献
5.
经胎盘传播IgG抗体而致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较为罕见,它是由母亲抗人中性粒细胞抗原(HNA)-1b抗体引起的,可合并感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有效。本文报道1例由输血引起的严重而持续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