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387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44篇
  2025年   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MS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治疗。结果发病高峰20~40岁,80.6%以急性和亚急性起病,61.1%呈缓解-复发的病程。脊髓受累67.6%,视神经受累50.9%,87例中78例MRI检查异常。结论MS好发于中青年,起病急,多数有缓解-复发,病程短,脊髓和视神经受累最多,MRI检查可作为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心率震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患者发作后的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变化.方法 对42例临床诊断为VVS患者在发作当日、1周后、3个月后以及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震荡初始和震荡斜率分析.结果 VVS患者发作当日以及TO、TS异常比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周、3个月后随访观察TO、TS异常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S患者发作当日存在明显的HRT现象异常,HRT可能是诊断VVS的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修形高频电刀手术切除药物性牙龈增生症(DGO)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DGO,增生牙龈均覆盖超过1/3牙面高度,经基础及药物治疗炎症消退后,采用组织修形高频电刀系统进行牙龈成形术.术后即刻观察止血效果及切割是否彻底,术后1周、3个月及1年后复查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牙齿松动度.结果 60例患者患牙术中均能充分暴露根面,创面轻度水肿,无明显渗血.术后1周复查均示龈缘红肿基本消退,龈颈缘线清晰,美观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及1年后患牙牙龈外形满意,GI、PLI与PD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1),牙松动度则无明显改变,牙龈呈粉红色,未见明显增生及退缩,探诊未见明显出血.结论 应用组织修形高频电刀手术切除DGO,手术操作简单、省时,增生牙龈处理有效、创伤小、出血少,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十二指肠结节性病变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分型.方法:统计分析经内镜下被确诊为十二指肠结节性病变患者的资料.对其年龄、性别、类型、症状、最后诊断、相关疾病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等记录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亦分析患者血红蛋白、平均细胞体积、血清铁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腹腔自身抗体、贾第虫和粪便OVA寄生虫,ELISA分析贾第虫的特异性抗原水平.结果:筛选出17例经内镜确诊为十二指肠结节性病变的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为28.1岁(17-56岁),男9例,女8例.十二指肠结节性病变中,腹痛(47%)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胃窦结节(41%)是最常见的内镜表现.十二指肠结节性病变的组织病理学评估显示,所有患者均有慢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在隐窝间和上皮内增殖占70.5%,47%的患者存在绒毛萎缩.通过组织学检查和/或特定的蓝氏贾第鞭毛虫粪便抗原阳性实验显示有6例患者感染贾第虫.患者的临床诊断显示某些特征,如腹泻、贾第虫病、分泌型IgA缺乏症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胃炎,并且他们中的一些与其他的有相关性.结论:十二指肠结节性病变其黏膜有明显淋巴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建议应对造成这一显著炎症反应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病因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0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LDL-R)基因外显子13中AvaⅡ多态性在海南黎族健康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110例样本(实验组:黎族518名,对照组:汉族592名),采空腹静脉血,测血清中三酰甘油(triae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浓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浓度,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LDL-R基因AvaⅡ多态性。结果黎族人群与汉族人群LDL.RAvaⅡ基因3种基因型(A-A-)、(A+A-)、(A+A+)频率[70.7%(366/518)VS.70.3%(416/592),P〉0.05;24.7%(128/518)US.27%(160/592).P〉0.05:4.6%(24/518vs.2.7%(16/592),P〉0.05]无]和等位基因的频率[17.0%VS.16.2%,P〉0.05;83.0%眠83.8%,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黎族人群LDL-R3种基因型(A-A-)、(A+A-)、(A+A+)血脂浓度比较,只有血清TG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1±0.730)mmol/LVS.(1.552+1.113)mmol/Lus(1.046_+0.284)mmol/L,F=3.454,P=0.033]:汉族人群3种基因型(A-A-)、(A+A-)、(A+A+)血脂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黎族人群与汉族人群LDL-R基因AvaⅡ多态性及等位基因频率未发现显著差异。黎族人群AvaⅡ三种基因型(A-A-)、(A+A-)、(A+A+)的血脂浓度比较,只有TG浓度发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在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HBV再激活的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共收集NHL合并HBV感染患者94例,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恩替卡韦治疗组,两组化疗同时分别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和恩替卡韦(0.5 mg/d),就组间病毒学突破率,原发性无应答率、病毒学突破相关性肝炎突发等方面进行对比。计量资料2组独立样本用t检验,3组独立样本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组,服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的病毒学突破率、肝炎突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组,服用拉米夫定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37.5%,原发耐药率为9.4%,肝炎突发率28.1%,肝衰竭发生率3.1%;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1%、0、0、0,两者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χ2=11.68、10.47,P0.05)。结论 NHL合并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疗效相当;抗HBV治疗前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恩替卡韦有更低的病毒学突破率及肝炎突发率,能更好地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总结显微外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和手术经验。方法 25例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显微外科移植修复治疗,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 cm×11 cm,最小5 cm×6 cm。结果 25例中一期愈合20例,二期愈合5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个月至3年,行走功能与外观均较满意。结论显微外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操作简便安全,可有效改善患者小腿及足部的生理功能和外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手术后使用医用几丁糖预防术后肠粘连的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由3位作者参与文献筛选、资料收集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几丁糖治疗组和未使用几丁糖的对照组在术后肠管通气时间及肠粘连的发生率的情况。结果:共有15篇文献复合纳入标准,结果分析发现,应用几丁糖的患者肠管通气时间和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应用医用几丁糖能明显减少肠粘连的发生率,缩短肠管通气时间,几丁糖能较好预防术后肠粘连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