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7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57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24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与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血脂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122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54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68例(UAP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又根据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57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65例)。测定各组血GP、PAgT及血脂水平。结果 UAP组患者GP、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组GP、PAgT也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SAP组患者血小板表面α颗粒GP-140、PA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回归分析发现,CHD患者PAgT水平与GP、LDL-C、脂蛋白(a)呈正相关。结论 PAgT水平升高是CHD患者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高脂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在冠状动脉硬化过程中的活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氧化和抗氧化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32例冠心病患者(A组)及24例冠心病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B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0 min、24 h、7 d测定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动态随访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再狭窄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MDA、SOD水平均较术前有明显的变化,但B组变化更明显,至术后第7天A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但B组仍有明显变化.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氧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合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观察组60例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NIDDM23例)和对照组18例正常人体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进行检测,并回归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冠心病合并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内皮功能失调以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冠心痛合并NIDDM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10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血压、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测定外周血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3.33%比50.96%;χ~2=11.112,P=0.028);观察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LDH、CK-MB、NT-proBNP和Hcy降低(均P0.05);观察组血压和心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降低(均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LVIDd、LVIDs、LVPWT、IVST、LVMI降低,LVEF升高(均P0.05);观察组心脏分级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好转(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有效降压和降Hcy,减缓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合并糖尿病(DM)患者体内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UAP合并DM患者(合并症组),40例UAP患者(UAP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体内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抗凝血酶Ⅲ(ATⅢ)、Ⅷ因子相关抗原(Ⅷ:A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蛋白C(PC),Ⅱ因子活性(FⅡ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D-二聚体(D-dimer)、血栓素B2(TXB2)。结果合并症组vWF,Ⅷ:Ag,GMP-140,FⅡa,PAI-1,D-Dimer,TXB2水平与UAP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ATⅢ,PC,t-PA水平与UAP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UAP组vWF,Ⅷ:Ag,GMP-140,FⅡa,PAI-1,D-Dimer,TXB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UAP组ATⅢ,PC,t-P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P合并DM患者体内存在更明显的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其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7.
8.
9.
马建林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1):49-49
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活动的快节奏,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并且以青年人上升为高。本文对1999年~2002年来急诊科就诊的25例年龄在30岁~49岁之间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旨在引起临床重视,开展卫生宣教活动,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