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6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6篇 |
特种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35篇 |
综合类 | 60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1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对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表现、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肠内营养治疗均痊愈,肠内营养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均明显提高。结论:经胃镜鼻空肠置管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是一种治疗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同种异体骨移植排异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回顾性分析1998—06/2007-10行异体骨移植出现排异反应患者16例。植骨原因:腰椎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不愈合1例,股骨髁骨折1例,胫骨骨折并骨缺损6例,陉骨平台骨折并骨缺损3例,胫骨平台陈旧骨折2例。所有患者行局部治疗,根据Borrelli骨折愈合标准评价骨折愈合情况,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定期复查x射线平片。所有16例获得完整随访。其中患者骨折5例为正常愈合,6例延迟愈合,5例不愈合,延迟或不愈合11例伤口闭合后,于伤后1—1.5年二次手术植自体骨后愈合。表明应从各方面减少排异反应的发生,并应积极采取临床措施,闭合伤口,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应用牵引床辅助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股骨头置换(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FHR)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采用FHR治疗的7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牵引床DAA-FHR(观察组),37例采用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在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初次下床站立时间、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的术后6个月、术后1年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牵引床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跟骨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方法厦效果观察。方法:对24例急性闭合跟骨骨折的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应用物理方法联合药物治疗,保证软组织的恢复,应用人体胰岛素控制血糖到接近正常水平。术后遵循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加强功能练习。结合手法按摩,理疗,药物治疗,并持续应用人体胰岛素控制血糖到手术后12周。结果:24例患者得到随访12—18个月,平均12.3月。结论:合并搪尿病的跟骨骨折患者,只要做好围手术期的工作,及时、有效、持续控制好血糖,重视和加强术后康复治疗,手术就可以安全地进行并能得到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翻修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对7例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进行翻修治疗。男4例,女3例。年龄17~78岁,中位数5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左侧4例、右侧3例。骨折按照AO分型标准,A1型1例、C1型3例、C2型2例、C3型1例。初次手术采用克氏针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5例、髌骨环固定2例。初次手术至本次翻修手术时间2~11个月,中位数6个月。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测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Bostman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例患者均采用克氏针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其中4例辅助应用"8"字钢丝减张固定,3例采用髂骨植骨。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0个月,中位数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8周,中位数14周。Bostman膝关节评分,翻修术前13~17分,中位数15分;翻修术后1年25~28分,中位数27分。膝关节活动度,翻修术前90°~110°,中位数95°;翻修术后1年110°~135°,中位数12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可根据其骨折类型采用克氏针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必要时行髂骨植骨、辅助应用"8"字钢丝减张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肢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宗双乐;苏立新;梁卫东;李立东;胡启峰;李勇;胡平;马珊珊;窦秀云;秦学军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20,5(06):344-347
目的 探讨经肘关节后侧扩大入路内固定治疗成人向后孟氏损伤合并桡骨近端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7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合并桡骨近端粉碎骨折成人向后孟氏损伤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49.5(35~66)岁。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尺骨近端骨折及微型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近端骨折。结果 2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5(13~22)个月;合并桡骨近端粉碎骨折成人向后孟氏损伤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2(2.5~4.0)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失效、肘关节半脱位、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分进行随访的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3例,良8例,可2例,差0例,平均92(0~100)分,优良率为91. 3%。结论 应用经肘关节后侧扩大入路内固定治疗成人向后孟氏损伤合并桡骨近端粉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患者尺骨鹰嘴及桡骨头颈骨折愈合率高,无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断裂发生,肘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李相;马小芬;张宜明;梁卫东;张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7):614-617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降低腹膜透析(PD)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中的作用。 方法 将89例出院后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QCC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的随访管理,QCC组在此基础上按照制定的QCC活动流程实施QCC活动,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年。比较两组血压、尿素清除指数达标率、腹膜炎发生率、导管漂管率、外口感染率、因并发症入院率、退出腹膜透析率等指标。 结果 QCC组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24.11 ± 13.07)mmHg(1 mmHg= 0.133 kPa)比(132.68 ± 12.09)mmHg和(72.13 ± 10.51)mmHg比(78.91 ± 11.7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QCC组尿素清除指数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56%(43/45)比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QCC组腹膜炎发生率和因并发症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22%(1/45)比13.64%(6/44)和0比9.0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导管漂管率、外口感染率和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膜炎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 r=-0.28, P < 0.05),尿素清除指数达标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r= 0.21, P < 0.05)。 结论 QCC管理模式能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梁卫东;龚剑斌;钟武;何喜;刘国栋 《中华创伤杂志》2017,33(5):478-480
1869年Busch首次描述了股骨髁冠状面骨折,1904年Hoffa [ 1 ] 将骨折定义为股骨外侧髁冠状面骨折。Hoffa骨折为关节内骨折,临床上少见。而Hoffa骨折因内固定失败重新翻修择更少见 [ 2 , 3 ] 。由于股骨远端髁部冠状位骨折的解剖特殊,其不愈合率及缺血坏死率较高,尤其是伴有移位骨折时,不愈合率更高。对于陈旧性Hoffa骨折骨不连,应尽快行手术翻修治疗,以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笔者报告1例因治疗不当引起的陈旧性Hoffa骨折骨不连、内固定断裂,对其翻修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买尔旦·买买提;牙克甫·阿不力孜;徐韬;荀传辉;西尔艾力·赛买提;张建;曹锐;邓强;梁卫东;盛伟斌;马宏庆 《中华骨科杂志》2021,41(02):84-91
目的 探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5.7)岁(范围7~57岁)。后凸畸形顶椎区位于上胸椎3例、胸椎11例、胸腰段17例、腰椎5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2.8°±23.3°(范围60°~147°)。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体间后凸角和脊柱骨融合情况。 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5.9)min(范围180~270 min),术中出血量(520±110)ml(范围400~8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6.38±1.75)个月(范围22~30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至16.5°±7.7°(范围5°~35°),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25.438,P< 0.01),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6.5°±7.1°(范围6°~32°),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P> 0.05)。术前VAS评分(7.3±1.8)分(范围3~9分),术后改善至(2.4±0.8)分(范围1~3分),VAS评分改善率为67.1%;末次随访时为(1.1±0.6)分(范围0~2分),改善率为85.0%。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25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1.7%。术前9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中2例患者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异常,1例唤醒试验阴性;另1例患者在后柱截骨后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双侧感觉、运动功能下降,检查截骨区脊髓周围无压迫,遂将手术床逐渐反折部分恢复后凸,临时双棒固定,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神经功能恢复,唤醒试验显示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术前,关闭切口,2周后再次手术行进一步截骨矫形内固定术,3个月后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例患者双下肢肌力自5级下降至3级,感觉功能正常,经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发生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好转;1例术后3个月切口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后愈合。 结论 对于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Y\"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截骨方法比较,可避免前方支撑植骨,并减少脊柱短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