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1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45篇 |
内科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91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75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经导管选择性肾动脉栓塞10例。其中肾癌8例.肾外伤血尿2例。8例肾癌均为术前肾动脉栓塞,手术证实栓塞效果良好,利于手术剥离和切除,术中出血大为减少。说明术前肾动脉栓塞.对瘤体大.血供丰富.甚至已有肾周侵犯的病例,确有很大帮助。结合本组病例,本文还讨论了明胶海绵栓塞的优缺点及栓塞治疗肾外伤血尿的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2.
绿色荧光蛋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荧光蛋白 (greenfluorescentprotein ,GFP)来源于海洋生物水母 ,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性蛋白质之一。GFP的cDNA全长约2 .6kb ,编码 2 38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 2 7× 10 3 u。无需加外源性分子 ,在 395nm、4 70nm波长光线激发下 ,GFP肽链内部第 6 5~ 6 7位的氨基酸残基通过自身环化和氧化形成一个绿色荧光基团 ,性质稳定 ,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即可观察到[1,2 ] 。改进后的GFP突变型 ,所发荧光强度高 ,吸收峰单一 ,极大地提高其应用价值。目前 ,GFP在肿瘤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药效评价和基因治疗等方面得… 相似文献
3.
何凡;陈勇;曾庆乐;赵剑波;刘战胜;李彦豪 《广东医学》2009,30(7)
[摘要] 目的 初步分析经动脉栓塞术后围手术期再发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资料与方法 38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均行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动脉给予栓塞治疗。如未见明确出血血管,则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提示部位行试验性栓塞术。栓塞材料选择明胶海绵颗粒和(或)钢圈。21例经动脉栓塞术后围手术期无再出血,17例术后再发出血。回顾性分析性别、高血压病史、病因、术前失血程度、出血部位和治疗方式等是否为动脉栓塞术后围手术期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再发出血病人失血程度的变化。结果 术前失血程度和栓塞是否为试验性是动脉栓塞术后再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病因、高血压病史、栓塞材料及出血部位对再发出血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再发出血病人失血程度较术前减低(P<0.05)。结论 术前失血程度及栓塞是否为试验性是影响动脉栓塞术后围手术期再发消化道出血的2个原因,动脉栓塞术能减轻围手术期消化道再出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131)I-碘化油内照射性部分脾切除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选用杂种犬10只,分治疗组(8只)和对照组(2只),治疗组脾动脉造影后注入不同剂量的~(131)I-碘化油,对照组则仅注入碘化油,术后通过脾动脉造影、SPECT、病理和血生化及肝肾功能变化了解脾大小和形态改变,评价其部分脾切除的可行性。结果:1.术后1-2周肝功能一过性改变,4周恢复正常;血生化及肾功能无异常;2.血管造影见脾动脉分支减少、纤细,脾影缩小;3.SPECT显示脾大小和重量均缩小;4.病理证实脾脏缩小而其他器官未受损害。结论:~(131)I-碘化油介入性核素内照射方法,生物耐受性良好,可以达到部分脾切除的目的,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脾亢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5.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9例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病人,经股动脉入路行狭窄段的导管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9例移植肾动脉的患者均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其中3例行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后一周7例血压基本恢复正常,2例靠药物维持,所有患者的肌酐术后均明显下降。结论:导管球囊扩张和内支架植入术对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syndrome,BCS)是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一系列征候群,主要包括肝大、门脉高压所致的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肝段下腔静脉阻塞者常伴有下腔静脉高压征候群。其治疗原则是:疏通肝静脉流出道,降低门脉压。介入治疗技术较外科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轻,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已在临床上普及推广应用,且已成为BCS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BCS的病理改变复杂,相应的介入治疗技术亦多种多样[1],本文综述常用的介入治疗技术及其选择原则。1 球囊扩张术(PTA)PTA是肝静脉或… 相似文献
7.
18F-FDG PET、CT和血管造影在原发性肝癌TACE后随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和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TACE后残留及转移病灶的检出能力。材料与方法:80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癌患者,其中高分化肝细胞癌20例、中分化肝细胞癌44例、低分化肝细胞癌11例、肝胆管细胞癌3例、肝腺癌2例。以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及部分病理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分析TACE后1.5~2个月18F-FDG PET、CT和血管造影对肿瘤残留及转移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80例患者肝内共104个病灶,经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及部分病理结果证实,有肿瘤残留病灶62个,PET正确检出56个,CT正确检出38个,血管造影正确检出58个;无肿瘤残留病灶42个,PET正确检出40个,CT正确检出40个,血管造影正确检出42个。PET和血管造影对肝癌TACE后肿瘤残留病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0.3%、92.3%和93.6%、96.2%,明显高于CT(61.3%、75.0%),差异显著(P<0.01)。同时PET检出了CT和血管造影无法发现的肝外转移病灶5例。结论:CT是肝癌TACE后最常用的随访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碘油在病灶内的分布情况。18F-FDG PET显像能够更加准确的鉴别肿瘤存活,特别是CT无法明确的病变,而且对于肝外转移病灶的检出具有独特的优势。血管造影的诊断灵敏度、准确性最高,但是属于有创性检查。将多种影像学方法相结合,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的定位和定性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肺综合征一例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的基础上并发肺毛细血管扩张、动.静脉分流和低氧血征等的疾病称之为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HPS在慢性肝病中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文献报道在肝移植适应证中约50%伴有一定程度的低氧血症,达到HIS诊断标准的达13%~47%。目前,HPS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肝移植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取得的效果甚微;肝移植治疗虽然可以改善血管扩张和低氧血征,但受供肝来源、手术风险大及费用巨大等限制,目前尚不能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笔者遇到1例HPS.通过介入柃塞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道内涵管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两组,28 例为内涵管组,行经皮肝穿胆道内涵管置入术;20例为对照组,用一般内科治疗(利胆、护肝等对症处理)。其中内涵管组28例随 访 35至 356天,观察近中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内涵管组:经皮肝胆道内涵管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 100%。置入后血清总胆红 素水平较置入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随时间的延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01)。开通时间平均为 98天,半年开通率为53.57%。内涵管组:并发症发生率24.95%,主要为胰腺炎和逆行胆道感染等,对照组:井发症发生率30%(P <0.05)[结论]经皮肝胆道内涵管置入术疗效可靠、安全,可作为胆管阻塞介入治疗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