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431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9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SMAS)是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对此并发症易发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的身高和体重方面。迄今为止,未见对脊柱侧凸患者的畸形严重程度、侧凸类型、侧凸纠正率与术后并发SMAS相关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所有文献中对SMAS的研究均缺乏对照组资料。本研究探讨脊柱畸形的纠正率与术后并发SMAS的相关性。我们的假设是畸形纠正率越高,术后并发SMAS的风险越大。
方法:这是一项历时5年的病例对照性研究。主要评估指标为SMAS的发生。预测变量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脊柱畸形参数,包括弧度大小、Lenke弯度分型和畸形纠正率;手术方面包括手术入路、估计手术失血量和有无术中低血压。
结果:364例行脊柱畸形矫形手术的患者中,17例术后发生SMAS。从行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但未发生SMAS的患者中随机抽取34例作为对照组。SMAS组中,8例行分期手术(对照组仅1例,P〈0.001),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SMAS组中,7例同时行胸廓成形术(对照组仅2例,P〈0.001)。SMAS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SMAS组患者身高更矮(平均为7.1cm,P=0.03),体重更轻(平均为11.5kg,P=0.001),体重指数更小(P=0.003);凸侧侧屈片上胸弯残留的度数较大[平均高12°(SMAS组为45°,对照组为33°),P=0.015],胸弯的纠正率较低(平均低11%,P=0.025),腰弯顶椎偏移更明显(88%的SMAS患者的Lenke腰弯矫正指数是B或C而不是A,而对照组为61%,P〈0.0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各可靠预测因素的优势比:分期手术次数(优势比,31.0)、腰弯矫正指数(优势比,9.06)、体重指数(优势比,7.75)和胸弯的僵硬性(优势比,6.67),可作为SMAS发生的最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结论:术前找出并发SMAS的危险因素,并尽可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减少脊柱畸形矫形术后SMAS的发生。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旦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2.
脊柱后路术后巨大假性脊膜膨出并发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脊柱后路手术并发脊膜损伤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低至1%.也有高达14%的报道。一般脊膜损伤后脑脊液漏量较少时常可自愈。如果脑脊液持续外漏,则易引起脑脊髓膜炎。如脑脊液渗出后形成积液腔隙,可形成假性脊膜膨出Ⅲ。腰椎术后假性脊膜膨出的发生率约为0.19%~2%,但引起巨大假性脊膜膨出的病例很少,合并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时处理尤为棘手,目前国内尚无该方面报道。 相似文献
3.
Antares前路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Antares前路脊柱系统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设计上的革新性以及操作中的便易性.方法2003年1月~2003年8月,对3例胸腰段骨折行前路减压、植骨及Antares系统内固定手术,其中2例患者伴有神经损伤.术前胸腰段后凸畸形平均为22.7°.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13个月.2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一级以上恢复.后凸畸形矫正率为64%,矫正丢失率平均仅为1.3°,随访时植骨块均已融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Antares脊柱系统是一套用于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较理想的前路内固定系统,其结构强硬,操作简便灵活,在设计上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单胸弯及单腰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 女性患者的躯体生长发育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339例 AIS女性患者和 3914位同龄健康女孩, 实 足年龄 10~17岁。单胸弯 AIS女孩(端椎位于 T1~T12之间)220例, 单腰弯 AIS女孩(端椎位于 T12~L5之 间)119例;Cobb角为 32°±10°(15°~63°)。测量所有 AIS组和对照组女孩的身高、体重及臂长, 计算体重 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下肢长度, 并根据 Bjure校正公式计算 AIS女性患者的校正身高及校正 坐高。结果 单胸弯与单腰弯 AIS患者的身高及坐高在各年龄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 AIS 女性患者的校正身高及坐高均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女孩。同时两组 AIS患者的臂长及下肢长度也显著 长于正常青少年。在 15岁年龄段, 单胸弯 AIS患者的体重显著低于正常青少年, 而单腰弯 AIS患儿的 体重在各年龄段均与正常青少年相似。结论 与同年龄段正常青少年相比, 单胸弯和单腰弯 AIS患者 可能具有共同的异常生长模式;此外, 与正常女孩及单腰弯 AIS女孩相比, 单胸弯 AIS患者体内脂肪含 量偏低的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探讨脊柱侧凸胸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主弯为胸弯的女性AIS患者资料,排除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5例患者,共374例纳入研究,年龄10~18岁(14.9±1.8岁)。回顾性分析心脏超声多普勒资料,得到AIS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指标,包括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 in end diastole,IVST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ner diameter in end diastole,LVD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inner diameter in end systole,LVID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osterior wall of left ventricle in end diastole,LVPWD)、主动脉根径(diameter of aortic root,DAR)、舒张末期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肺动脉直径(diameter of arteria pulmonalis,DAP)、左室舒张早期血流充盈峰值流速(E峰),舒张晚期充盈峰值流速(A峰)、主动脉流速(aortic flow velocity,AV)。根据脊柱侧凸冠状面角不同,分为小Cobb角组(Cobb角≤70°)和大Cobb角组(Cobb角70°),比较两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依据矢状面角不同,分为后凸减小(Cobb角10°)、正常后凸(Cobb角10°~40°)及后凸增加(Cobb角40°)3组,比较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确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相关单因素。再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独立因素及影响强度大小。结果:所有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LVDD、LVIDS、IVSTD、DAR、LVPWD、LAD、DAP、EF、E、A、E/A及AV)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在胸椎冠状面角度≤70°组与70°组之间的LVDD、LVIDS、AV有显著性差异(P0.05),IVSTD、DAR、LVPWD、LAD、DAP、EF、E、A、E/A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矢状面角度10°组与10°~40°组之间的LVDD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矢状面角度10°组与40°组之间的IVSTD、LAD、DA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矢状面角度10°~40°组与40°组之间的EF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LVIDS、DAR、LVPWD、E、A、E/A及AV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冠状面角度是LVDD、LVID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50、-0.162;年龄是LVDD、LVID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39、0.146;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冠面角度大于年龄;年龄亦是IVSTD、DA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17、0.272。结论:AIS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基本上处于正常范围,但胸弯的冠矢状面畸形仍对AIS患者心脏结构产生影响,冠状面角度越大,左室内径值越小。 相似文献
7.
胡宗杉;李劼;李东岳;刘臻;朱泽章;邱勇 《中华骨科杂志》2024,(8)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 ASD)患者随访期间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的变化与矢状面失平衡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门诊治疗及随访ASD患者的病历资料, 所有患者年龄均>50岁, 且随访时间至少2年。初诊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 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局部后凸Cobb角(regional kyphosis, 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 TPA)、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 SS)。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评估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的可靠性, ICC>0.75表明测量的可重复性较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随访期间PI增加与其他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纳入研究, 均为女性, 年龄(61.93±6.20)岁(范围54~72岁), 随访时间(37.47±8.57)个月(范围25~46个月)。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PI测量的初诊观察者间ICC=0.917、末次随访时ICC=0.923, 初诊观察者内ICC=0.913、末次随访时ICC=0.915。从初诊至末次随访PI由44.47°±5.96°增加至52.07°±7.42°(t=13.375, P<0.001), 变化量为7.60°±2.19°;PT(22.33°±5.77°和28.07°±8.16°, t=4.268, P=0.001)、SVA[(40.03±13.34) mm和(64.37±27.06) mm, t=5.303, P<0.001]、TPA(16.20°±5.02°和27.13°±6.45°, t=13.742, P<0.001)、PI-LL(15.07°±13.92°和29.67°±13.54°, t=10.802, P<0.001)增加, LL(29.40°±15.53°和22.40°±16.47°, t=4.814, P<0.001)降低, 脊柱矢状位形态呈逐渐失平衡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间PT的变化(r=0.659, P=0.008)、TPA的变化(r=0.629, P=0.012)、初诊PI(r=0.560, P=0.030)及末次随访时PI(r=0.746, P=0.001)与ASD患者随访期间PI的增加相关。结论 ASD患者随访期间PI呈增大趋势, PI的动态变化可能与进行性矢状面失平衡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因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麻痹性脊柱侧凸(paralyt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spinal cord injury)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3年8月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脊柱侧凸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患者脊髓损伤时年龄、确诊脊柱侧凸年龄、手术时年龄、截瘫平面、侧凸弯型、累及节段数、顶椎旋转情况,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并于全脊柱正、侧位和Bending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侧凸主弯Cobb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成角,计算侧凸柔韧度。对骨盆倾斜角和主弯Cobb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1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女性,脊髓损伤时年龄5~9岁(6.8±1.1岁),确诊脊柱侧凸时年龄6~11岁(8.6±1.3岁),手术时年龄10~26岁(13.2±3.9岁)。损伤平面以下均为完全性瘫痪,其中13例截瘫平面位于T10水平,2例位于T9水平,4例位于T8水平。主弯均为长C型腰弯或胸腰弯,主弯累及节段数为7~13个(9±2个),Cobb角为50°~110°(74.2°±14.6°),主弯柔韧度为30%~54%(41%±10%)。顶椎旋转按Nash-Moe法分级,Ⅳ度 12例,Ⅲ度 6例,Ⅱ度 1例。矢状面上,腰椎后凸15例(78.9%),局部后凸角为27°~47°(34.3°±5.8°),腰椎前凸角为-47°~55°(-16.9°±34.1°);胸椎呈代偿性后凸减小甚至前凸,胸椎后凸角为-10°~25°(10.4°±9.1°)。所有患者均合并髋关节半脱位,其中单侧17例(89.5%),大部分位于主弯凹侧;双侧2例(10.5%),主弯凹侧半脱位更严重。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倾斜,骨盆倾斜角为9°~39°(22.8°±8.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盆倾斜角与主弯Cobb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635,P<0.05)。结论: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麻痹性脊柱侧凸的主弯为长C型腰弯或者单胸腰弯,弯曲跨度大,节段长,椎体旋转严重,畸形相对柔软,在主弯近端可出现短的代偿弯,且均合并骨盆倾斜和位于主弯凹侧的髋关节半脱位,骨盆倾斜与侧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矢状面表现为胸椎代偿性的后凸减小,腰椎或胸腰段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对后路矫形手术治疗伴有先天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脊柱侧凸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21年11月于我院行后路矫形手术治疗的伴AMC脊柱侧凸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32(15.9±5.8)岁。根据是否伴有椎体或椎管内异常,将患者分为异常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记录异常组患者椎体或椎管内异常的类型,比较两组患者融合节段个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记录随访过程中的并发症。结合仰卧位Bending片计算两组患者主弯柔韧度,于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2年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7PL-CSVL)、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和腰椎前凸角(LL),计算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的主弯矫正率。结果:在异常组中单纯分节不良10例(66.6%),分节不良合并脊髓拴系2例(13.3%),分节不良合并蛛网膜囊肿、单纯半椎体、单纯楔形椎各1例(6.7%)。两组间融合节段个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间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病人弯型特征及矫形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后路选择性胸腰椎融合术且有2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5C型AIS病人70例,男性组20例,女性组50例。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等冠状面参数,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JA)等矢状面参数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RS-22)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男性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高于女性组(20% vs. 1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和男性组的胸腰弯/腰弯Cobb角、胸弯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两组病人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胸腰弯/腰弯矫正率分别为70.6%±12.9%和72.6%±17.9%,末次随访时两组的矫正丢失率分别为5.3%±15.8%和7.6%±15.7%。女性组术前的TK明显低于男性组(19.2°±7.0° vs. 24.5°±14.5°),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面平衡(SVA)均大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男性组的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率高于女性组(30% vs. 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在SRS-22量表疼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组[(4.8±0.2)分 vs. (3.9±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性Lenke 5C型AIS病人中表现为左胸弯右腰弯的不典型弯型的比例稍高于女性,女性病人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SVA大于男性,但均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矫形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