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离不开肝脾肾三脏,其中后天之本脾脏在该病的进程中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医从脾论治骨关节炎只有单纯经典理论支撑,而从脾脏出发得到的脂质代谢与骨关节炎关系的研究成果有助于阐明中医学从脾论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本文从脾与脂质代谢的关系、脂质代谢与骨关节炎的关系及从脾论治骨关节炎的中医理论3个方面,对中医从脾论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通过胚胎晶状体的显微操作技术,人们发现有一系列生长因子在晶状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表达并发挥重要功能.不同生长因子间通过相互作用,维持着晶状体正常发育所需的平衡状态,一旦生长因子间平衡状态被打破,会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现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晶状体发育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成果,按生长因子作用部位总结晶状体正常发育相关生长因子的调控网络,为白内障发病机制、体内外晶状体再生培养和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02年2月至2016年8月间就诊26例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比较两组间平均值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双尾t检验。结果 26例双眼无虹膜患者中,男、女各13例,平均初诊年龄(8.72±8.06)岁,30.8%(8/26)例有家族遗传史,88.5%(23/26)伴有双眼白内障,11.5%(3/26)伴有单眼白内障,累计收集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49只眼进行分析。患眼白内障形态分类以绕核型24.5%(12/49),后囊下型22.4%(11/49),全白内障18.4%(9/49)为主。合并眼球震颤36.7%(18/49),玻璃体混浊28.6%(14/49),黄斑发育不良(10/49),屈光不正、外斜视各12.2%(6/49),先天性青光眼8.2%(4/49),内斜视、先天上睑下垂、晶状体异位各4.1%(2/49),巩膜葡萄肿2.0%(1/49),视网膜色素变性2.0%(1/49)。30.6%(15/49)眼行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有93.3%(14/15);≥0.3有20.0%(3/15);术后高眼压发生率33.3%(5/15),重度后发性白内障13.3%(2/15),脉络膜出血合并脱离6.7%(1/15)。其中80.0%(12/1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白内障注吸联合人晶状体植入术,20.0%(3/12)的术眼因眼部合并症未予植入人工晶体,配戴框架眼镜较正屈光不正。患者首诊时平均角膜曲率为(40.40±2.11)D;平均散光度数为(2.61±2.29)D;CCT为(652.18±106.16)μm;ACD为(3.06±0.98)mm。术前与术后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双眼发病及家族遗传倾向,病程多呈进展性,且常因其他合并症影响治疗方式选择及手术预后。(中华眼科杂志,2017,53:821-827)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StarEyes 900(万灵帮桥,中国)与IOLMaster 500(蔡司,德国)2种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健康受试者眼部参数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21年6月至7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眼部检查的62例健康受试者共124只眼,分别通过StarEyes 900与IOLMaster ...  相似文献   
5.
由于疾病、损伤造成的组织和器官缺损以及移植手术所需供体组织和器官的缺乏,人们越来越希望能通过建立身体自身的再生能力来恢复或重建正常的身体机能,于是再生医学迅速兴起并成为研究热点。组织、器官的再生是一个涉及多层次结构并需要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因而基于生物分子群组的生物组学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较传统生物分子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回顾总结近年运用生物组学技术进行再生医学研究的方法及成果,分析了运用生物组学进行再生医学研究的优势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及时开展免费线上“专家问诊”服务,眼科医师在线答疑以满足眼病诊疗需求。本研究对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问诊的需求与模式进行分析,为眼科互联网诊疗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分析了2020-02-01/03-15期间,使用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专家问诊”服务患者的基线特征。针对其中重复问诊的患者,随机抽取等量单次问诊患者作为对照,比较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基线特征、就诊目的、疾病类型、眼病数量,并对患者问诊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期间“专家问诊”共线上服务患者9 831人次,其中单次问诊3 919人次,5 912人次来源于1 967人的重复问诊。随机抽取1 967名单次问诊者与上述重复问诊者对比,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897, 0.482)。两组就诊目的均以“旧病复诊”占比最高(59.7%,64.9%)。从构成比上看,与单次问诊患者相比,重复问诊患者中,就诊目的为新发不适者较少,旧病复诊与术后复查者较多,眼表、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较多,患有两种及以上眼病者占比较多。回归分析显示屈光患者倾向单次问诊,而旧病复诊、术后短期复诊患者,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倾向重复问诊。旧病复诊、术后随访较新发不适患者重复问诊的次数更多; 晶状体与青光眼/疑似青光眼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少,眼表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多。

结论: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就诊主要目的为旧病复诊。疾病种类、就诊目的与眼病数量均影响患者是否重复问诊及问诊次数,应根据患者的就诊需求与模式调整眼科不同亚专科线上接诊医生的数量与排班。互联网医疗对新发不适患者的诊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Riese首次发现并对米粒体滑囊炎病例进行报道。目前,医学界对于米粒体滑囊炎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并没有明确定论。临床上发现米粒体滑囊炎多见于类风湿性疾病。2021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1例年轻女性患者,既往无类风湿性疾病病史,结合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提示血清阴性关节病可能性大,这对进一步研究米粒体滑囊炎的病理机制具有较大的意义,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23岁女性患者,主因“右膝反复肿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科专科医院眼科规培生工作家庭平衡与工作效能感相关性。方法:采用中文版工作家庭平衡表、工作效能感量表对140名眼科专科医院规培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眼科规培生工作家庭平衡得分为45.79±7.40,工作效能感得分为33.23±5.71;工作效能感与工作促进家庭(r=0.265,P=0.002)、家庭促进工作(r=0.277,P=0.001)呈正相关,进一步通过控制变量后的线性回归分析证实工作促进家庭(r^2=0.119,P<0.001)、家庭促进工作(r^2=0.125,P<0.001)可正向预测工作效能感。结论:眼科规培生的工作家庭平衡、工作效能感均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工作家庭平衡能预测其工作效能感。可从重视女性规培生工作家庭平衡感、提高规培生的职业价值感和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等方面来提高规培生的工作效能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发针对常见眼病的智能问答系统,并调查和评估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应用效果,为医疗服务模式和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方法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通过对预先录入的结构化知识进行解析分词和关键词采集绑定等处理,经过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准确的问答内容。并通过功能、性能测试,完成互联网医院的部署。收集2020年2月1—29日期间使用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数据资料,对患者的人口学信息、问诊时间、咨询疾病类别、咨询内容、服务评价等进行分析。 结果 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成功研发出具有智能导诊服务和眼病术后智能咨询模块的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智能问答系统的可重复性为100.0%,准确性为99.8%,可24 h持续在线服务。2020年2月1—29日期间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总服务患者6 462人次,其中男3 082人次,占47.7%,女3 380人次,占52.3%。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3岁。1 135例患者使用了智能导诊服务,占17.6%,5 375例患者使用了眼病术后智能咨询模块,占82.4%。平均每日使用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患者为223人次,最高每小时服务74人次。分别有25.6%(38/148)和36.4%(54/148)的患者对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服务效率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24.3%(36/148)和37.8%(56/148)的患者对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服务质量分别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结论 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智能问答系统应用可满足患者24 h医疗咨询需求,降低医院交叉感染风险和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0.
【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乳腺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较强自我更新能力与分化潜能的癌细胞,在肿瘤形成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衰老是细胞、机体成熟后,随年龄增加,自身结构组分逐步退变、趋向死亡的现象。促进乳腺癌干细胞衰老,可抑制其增殖分化。SIRT3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之一,可调控干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有研究显示,SIRT3在乳腺癌干细胞中高表达,但其对乳腺癌干细胞衰老的影响及机制未明。我们猜测SIRT3可通过增强ROS清除酶活性,抑制ROS的蓄积,从而阻碍乳腺癌干细胞衰老。本研究拟在乳腺癌干细胞中沉默、过表达SIRT3,探究SIRT3对乳腺癌干细胞衰老的作用,并利用免疫共沉淀等技术,阐明其中机制。 【实验内容】 (1)体外实验:构建过表达、沉默SIRT3的乳腺癌干细胞稳定细胞系,检测ROS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同时检测细胞衰老状态,利用免疫共沉淀及质谱技术研究其机制;(2)体内实验:过表达、沉默SIRT3的乳腺癌干细胞稳定细胞系体内成瘤,获得成瘤实验标本,检测ROS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细胞衰老状态;(3)临床研究:获取临床乳腺癌样本,研究SIRT3表达量与乳腺癌干细胞数量、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的相关性。 【材料】 临床乳腺癌组织标本、Balb/c裸鼠、乳腺癌细胞系MCF7等。 【可行性】 已有研究证实SIRT3可调控干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现有研究提示,SIRT3在乳腺癌干细胞中高表达;本小组及所在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肿瘤干细胞研究,具备相关经验、技术、设备,所以本研究从理论、人员、实验技术、实验条件上都是可行的。 【创新性】 从SIRT3的角度探究乳腺癌干细胞的衰老机制,成果可为防治乳腺癌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