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骨不愈合合并膝关节僵直手术方式与疗效。方法对6例股骨远端骨折骨不愈合合并膝关节僵直的患者施行取出原有内固定物,重新给予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髂骨植骨,同时进行股中间肌松解,术后第2天即进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8至18个月,平均8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骨不愈合合并膝关节僵直,可利用交锁钉坚强的固定的特点,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Ⅰ型骨质疏松症(OP)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WT1-AS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18年9月—2020年9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女性Ⅰ型OP患者108例(OP组),同期绝经后骨量减少者114例(骨量减少组)以及同期年龄相符的绝经后非OP女性120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研究对象血清lncRNA WT1-A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骨代谢指标,包括血清骨钙素(OCN)、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采用Pearson法分析OP患者血清lncRNA WT1-AS与BMD及骨代谢指标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OP发生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WT1-AS对OP的诊断价值。沉默大鼠前成骨细胞的lncRNA WT1-AS表达,观察lncRNA WT1-AS对前成骨细胞分化和矿化的作用。 结果 与对照组和骨量减少组相比,OP组OCN水平降低,β-CTX、PINP水平和lncRNA WT1-AS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患者血清lncRNA WT1-AS水平与BMD(L1~4和股骨颈)、OCN水平呈负相关(r=-0.542、-0.557、-0.608),与β-CTX、PINP水平呈正相关(r=0.576、0.595)。血清lncRNA WT1-AS水平是影响OP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lncRNA WT1-AS水平诊断O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特异度为92.11%,灵敏度为62.96%。沉默大鼠前成骨细胞的lncRNA WT1-AS表达,可促进矿化结节生成。 结论 Ⅰ型OP患者血清lncRNA WT1-AS异常高表达与BMD、骨代谢有关,且影响Ⅰ型OP的发生,对OP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并采用颈前路连续2或3节段经椎间隙减压、钛网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使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分别对2组治疗过程进行监测及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8个月的治疗,2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32例,改善率为84.21%,对照组24例,改善率为66.67%,治疗组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改善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而言,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是一种比较理想治疗手段,在今后的治疗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经皮促渗术联合骨伤膏对创伤性骨折愈合兔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水平及钙、磷含量的影响。方法将80只雄性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超声经皮促渗术联合骨伤膏组(简称联合组)和单纯骨伤膏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每组40只,均建立右侧桡骨骨折模型,以治疗第2、4、6、8周4个时间点将每组动物随机等分成4个小组,每组10只,联合组所有动物右侧骨折部位给予超声经皮促渗术联合骨伤膏治疗,对照组右侧骨折部位单纯给予骨伤膏治疗。2组在治疗第2、4、6、8周4个时间点,各取相应时间点的10只动物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水平及钙、磷含量测定,X线影像学检查,组织切片和形态学检测。结果联合组实验兔治疗第2、4、6、8周血清AKP活性水平及钙、磷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同期(P0.05,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第6、8周,联合组上述指标水平变化更明显(P0.01)。2组实验兔治疗第2、4、6、8周X线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组X线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第4、8周骨折断端的矿化骨痂均宽(AWMC)及矿化骨痂面积(M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经皮促渗术联合骨伤膏通过对骨折愈合的整个过程施加影响从而加速了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及手术开放复位均难以达到功能复位要求,后期继发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我科行腕关节置换1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报告患者,高某某,男,45岁,工人,因一月前左腕部外伤后畸形肿痛,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感左腕部疼痛,不能活动入院。入院时,左腕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局部有肿胀,拇指外展背伸活动受限,第2-5指不能主动屈伸,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腕部神经Tinel′s征阳性,2-3指感觉麻木,行X线片检查示:左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腕关节结构紊乱,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局部骨块向前倾倒,左桡腕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酸枣仁汤对慢性睡眠剥夺大鼠视交叉上核(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生物钟基因Clock和Bmal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舒乐安定组和酸枣仁汤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用多平台水环境法制定慢性睡眠剥夺模型并予以相应干预。采用自主活动测试仪记录大鼠自主活动时间,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SCN中Clock和Bma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时间TL(光照时段4个点之和)、TD(黑暗时段4个点之和)、TALL(光照+黑暗8个时段之和)明显增加(P<0.01);SCN中Clock和Bmal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舒乐安定组和酸枣仁汤组大鼠TL、TD、TALL均减少(P<0.01或P<0.05)。舒乐安定组和酸枣仁汤组大鼠SCN中Clock和Bmal1蛋白表达上升(P<0.01或P<0.05)。结论 酸枣仁汤能改善慢性睡眠剥夺大鼠的睡眠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酸枣仁汤调节大鼠SCN中Clock和Bmal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接骨创伤膏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明确该项联用技术是否有加强骨折愈合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雄性健康新西兰兔160只随机等分为正常组,接骨创伤膏联合中药离子导入给药组(简称联合治疗组),接骨创伤膏组(仅给予接骨创伤膏,简称对照组),模型组4组,每组40只,除正常组外,均建立右侧桡骨骨折模型,以第2,4,6,8周4个时间点将每组动物随机等分成4小组,每组10只,联合治疗组所有动物右侧骨折部位给予接骨创伤膏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接骨创伤膏组右侧骨折部位单纯给予接骨创伤膏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术后治疗的第2,4,6,8周4个时间组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及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含量测定,骨密度,X射线影像学检查,组织切片和形态学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KP活性水平,BGP含量,断段骨密度,X射线片影像学积分明显降低(P0.01),病理学和形态学检测显示骨折较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的第2,4,6,8周,血清AKP活性水平及BG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骨密度,X射线片影像学积分明显显高(P0.05,P0.01),病理学和形态学检测亦显示联合治疗组骨折愈合明显提前,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接骨创伤膏联合中药离子导入通过对骨折愈合的整个过程施加影响从而加速了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磁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将11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两组。对照组给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组给予低频脉冲电磁场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后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水平与腰椎功能评分变化。 结果111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率94.07%,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00±1.08)个月。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37例,年龄50~83岁,平均(64.50±5.65)岁;对照组男18例、女36例,年龄50~83岁,平均(64.05±5.82)岁。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时刻疼痛评分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8.51±0.79)分、(5.72±0.65)分、(2.86±0.41)分,对照组:(8.96±0.91)分、(6.38±0.72)分、(4.77±0.53)分](F=12.451,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F=11.338,P<0.001),各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786、5.074、21.301,P=0.006、<0.001、<0.001);观察组在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967,P<0.001);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2.31±2.07)周比(14.76±2.25)周](t=6.125,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在腰椎(L1~L4)骨密度、N-MID、β-CTx和PINP水平及腰椎功能障碍评分[观察组:(0.65±0.07)g/cm2与(0.71±0.08)g/cm2、(15.58±3.01)ng/mL与(8.82±1.23)ng/mL、(0.32±0.06)ng/mL与(0.13±0.02)ng/mL、(32.89±4.33)ng/mL与(54.56±7.37)ng/mL、(60.18±5.20)分与(15.88±3.01)分;对照组:(0.64±0.06)g/cm2与(0.67±0.07)g/cm2、(15.43±2.96)ng/mL与(11.24±1.74)ng/mL、(0.31±0.06)ng/mL与(0.19±0.04)ng/mL、(33.02±4.41)ng/mL与(41.23±6.06)ng/mL、(59.25±5.43)分与(24.35±4.20)分],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01、15.468、18.742、16.229、18.924,均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存在交互作用(F=8.065、12.224、18.965、22.467、14.881,均P<0.001),治疗前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94、8.750、10.318、10.738、10.330,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24、19.286、22.569、36.385、12.387,均P<0.05)。 结论低频脉冲电磁场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骨质疏松疼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骨密度,改善骨代谢,还可提高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患者于2006年不慎发生车祸到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开放复位胫骨远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左踝关节固定,不能活动,术后复查X线示一枚内固定螺钉经胫距关节面直达距骨颈部,于2008年行内固定取出术,术后左踝关节仍固定不能活动,且行走活动时疼痛,复查X线示左踝关节间隙变窄,相邻关节面不规则,大量骨赘增生。诊断为创伤性左踝关节炎。为改善该患者功能行踝关节置换术。手术步骤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止血带下施行手术:(1)取踝前纵向切口,以踝上8 cm为起点,长约10-12 cm。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