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41篇 |
免费 | 671篇 |
国内免费 | 70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6篇 |
儿科学 | 122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1167篇 |
口腔科学 | 476篇 |
临床医学 | 1974篇 |
内科学 | 406篇 |
皮肤病学 | 35篇 |
神经病学 | 244篇 |
特种医学 | 108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757篇 |
综合类 | 2766篇 |
预防医学 | 498篇 |
眼科学 | 62篇 |
药学 | 800篇 |
31篇 | |
中国医学 | 640篇 |
肿瘤学 | 2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4篇 |
2024年 | 205篇 |
2023年 | 338篇 |
2022年 | 386篇 |
2021年 | 544篇 |
2020年 | 465篇 |
2019年 | 297篇 |
2018年 | 167篇 |
2017年 | 216篇 |
2016年 | 332篇 |
2015年 | 401篇 |
2014年 | 542篇 |
2013年 | 602篇 |
2012年 | 780篇 |
2011年 | 920篇 |
2010年 | 768篇 |
2009年 | 731篇 |
2008年 | 734篇 |
2007年 | 674篇 |
2006年 | 600篇 |
2005年 | 620篇 |
2004年 | 542篇 |
2003年 | 459篇 |
2002年 | 381篇 |
2001年 | 309篇 |
2000年 | 265篇 |
1999年 | 253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59篇 |
1995年 | 142篇 |
1994年 | 95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61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3.
4.
5.
6.
向后牵引大鼠下颌对髁头软骨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中子活化技术,对髁头软骨中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初步探讨了对大鼠下颌施加向后上方向牵引力后,髁头软骨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下颌受力后,髁头软骨的锌、砷含量明显下降,可能与髁头的生长活性受抑制有关;铁及幼年组的钴升高;幼年组的铷、溴下降而成年组升高,反映出元素含量可能受动物年龄因素的影响;镁、铯、铝等其余元素无明显改变。由此表明,某些微量元素在机体中起着确定的生理功能,能敏感地反映出机体的机能变化,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由于实验样本含量较少,且目前对许多微量元素在机体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因此对下颌受力后髁头软骨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变化规律还不能作出满意的报道和解释,其它许多实验现象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异常机械应力对髋臼发育和髋臼软骨生长板内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髋臼发育不良的修复方法。方法将60只3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分成3组,每组20只,左侧髋关节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A组:在2周内反复将髋关节手法脱位后再复位;B组:膝关节伸直位钢针固定,制作髋臼发育不良的动物模型,2周后拔出钢针;C组:持续伸直位固定膝关节。三组动物分别于第5、7、9、12周时进行钼靶软X线、组织形态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A组第5周时唇缘变钝,髋臼角比对侧增大约5°,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极向紊乱,SO染色无差异,圆韧带有淋巴细胞浸润,第7、9、12周时变化小,两侧无差异;B组第5周时髋臼角比对侧明显增大,第7周时唇缘变钝、内翻,纤维增生,柱状细胞极性紊乱,肥大细胞层增多,第9、12周时接近正常,12周时髋臼角为23.4°,髋臼入口最短径为5.0mm;C组髋臼角比对侧持续增大,没有任何改善倾向,第12周时唇缘内翻、扁平,无明显柱状细胞排列,细胞核变小,细胞器减少,空泡形成,髋臼角为71.3°,髋臼入口最短径为2.9mm。结论在髋臼发育旺盛期解除异常机械应力、恢复头臼同心,髋臼发育不良有治愈倾向。造成髋臼发育不良的直接原因是软骨生长板内增殖层软骨细胞代谢功能发生改变,骨化延迟。 相似文献
8.
微粒骨膜-三维支架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微粒骨膜-三维支架修复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于兔股骨滑车关节面制作直径4.5 mm深达软骨下骨板的全层软骨缺损模型,缺损处随机行自体微粒骨膜-纤维蛋白混凝物、单纯纤维蛋白"浇铸"移植.分别于术后3 h、4 d及1、2、4、8、12、2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苏木素.伊红(HE)、Masson及藏红花(safranin-0)染色组织学检查,并进行组织学评分半定量分析.结果 微粒骨膜.三维支架制备简便.微粒骨膜被均匀种植于纤维蛋白三维支架中,可随意"浇铸"充填骨软骨缺损,移植物不易脱落,手术1次完成.术后微粒骨膜在缺损空间内全方位迅速增殖、分化、分泌基质完成缺损骨软骨修复.新生软骨具有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的厚度、细胞形态及排列、基质胶原及蛋白多糖染色,且与周边软骨及软骨下骨结合良好.术后4、8、12及24周,两组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方法能简单高效地构建工程化组织复合体,随意浇铸充填软骨缺损,完成较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生物性修复.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工作中软骨损伤较为常见,有时易漏诊,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关节部位畸形,功能障碍,为了提高认识现对38例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软骨组织工程强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软骨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最早构建的组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1991年Vacanti等[1]用分离的牛关节软骨细胞与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在裸鼠皮下成功构建出成熟的透明软骨组织。研究组织工程化软骨较多的原因是:软骨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基质中包含软骨细胞这一种细胞,无血管及神经等复杂结构,在构建过程中影响少,便于研究;其次是软骨由于缺少血运,临床上患者软骨缺损后难以自身修复,移植软骨细胞、移植骨与软骨组织等治疗方法虽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但远期结果组织易塌陷、退变加快,且自体供区取材后较多并发症。因此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成功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