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动脉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大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完成的处于开放手术修复高度危险的3例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结果定制开窗支架.且手术成功的2例患者于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了CT血管成像和/或超声复查.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为支架节点内漏(Ⅲ型内漏)导致瘤腔内压力快速增高,瘤体破裂死亡,2例成功.2例成功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91min(185 ~ 297min),平均使用对比剂量165mL(150~ 200mL),平均射线剂量为367(mGy· cm),平均失血量不足200mL.成功的2例患者术后7d BUN、血肌酐分别为21 μmol/L、17 μmol/L和64μ mol/L及67 μmol/L,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伤,血肌酐达183 μmol/L,经内科治疗恢复至正常值以下.成功的2例患者复查CT血管成像,均显示腹腔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及支架移位,腹主动脉瘤隔绝确切,下肢血流通畅.结论:开窗及分支支架旨在拓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微创腔内治疗的范围.国内临床应用经验较少,有待共同总结交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AngioJet Ultra血栓清除装置在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动脉支架内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1月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随访期间12例发生单侧髂动脉支架内闭塞并应用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3±12)岁,左侧髂支闭塞4例,右侧髂支闭塞8例,均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联合髂支成形技术进行治疗且手术成功率为100%。9例分叉型覆膜支架患者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后置入支架成功。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臀肌跛行症状消失,术后2例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其中1例患者发生轻度肾功能损害。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再发下肢缺血症状发生。 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闭塞性病变使用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装置进行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5.
吴文辉;蒲俊舟;刘光锐;薛玉国;李铁铮;徐仲英;黄连军;高宏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10):774-778
目的 分析非炎性升主动脉病变外科术后吻合口漏,用封堵器材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连续6例因主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后发生主动脉吻合口漏患者,接受封堵介入治疗。其中4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近段吻合口漏,2例形成升主动脉根部假性动脉瘤、2例形成升主动脉根部至右心房漏;2例为人工血管远端与支架吻合口漏,引起真腔向假腔持续分流。1例升主动脉至右心房漏建立股静脉至股动脉轨道经静脉侧完成封堵,余5例均经动脉侧完成封堵。4例采用ADO Ⅱ封堵漏口;1例用2枚可控弹簧圈封堵后,微量残余漏,1个月后再次用1枚ADO Ⅱ完全封闭残余漏口;1例采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漏口,封堵器植入成功,无脱落。术中造影5例无残余分流;1例残余微量分流者术后1个月再次行介入成功封堵。全部患者胸痛、胸闷症状缓解或消失。 结论 采用封堵器介入封堵升主动脉外科术后吻合口漏,安全有效,可用于漏口不贴近瓣膜及重要分支血管开口的吻合口漏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5例在本中心就诊的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17~51岁,平均(37.0±13.1)岁。通过体格检查,胸片X线,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明确诊断,在本中心通过介入封堵治疗ASD。术后进行门诊临床检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5例患者ASD最大径为6~13mm,平均(8.4±2.7)mm,膨出瘤最大径14~20mm,平均(18.4±2.6)mm。1例使用30/30PFO封堵器,4例使用ASD封堵器,ASD封堵器尺寸为16~24mm,平均(20.0±3.3)mm。5例患者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合理的技术和器械对房间隔膨出瘤合并ASD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原发性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多排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18例SISMAD的MSCT血管造影的影像资料。分析SISMAD形态特征,包括夹层位置、管腔的扩张,血栓的存在与否,并根据Ichiro Sakamoto的标准进行分型。结果:夹层距肠系膜上动脉(SMA)开口的平均距离约为为(2.74±1.21)cm;管腔增宽6例(33%),合并血栓存在11例(61%)。18例患者中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3例及Ⅳ型6例。结论:MSCT血管造影能提供SISMAD的详细影像信息,是诊断SISMAD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应用磁共振技术结合图像后处理方法,探讨不同年龄组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别。方法 收集22名志愿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20~30岁)12人,高龄组(55~76岁)10人。应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表面线圈对志愿者双侧颈总动脉进行扫描。应用三维抛物面拟合方法对局部血流速度进行拟合,计算血管壁切应力及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两组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青年组及高龄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分别为0.861±0.209 N/m2和0.628±0.179 N/m2;两组平均血管壁切应力值、收缩峰值期血管壁切应力值和舒张末期血管壁切应力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平均血管横截面积、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率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0.05);最小血管壁切应力值(P=0.226)及最大血管壁切应力时间梯度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6)。结论 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随增龄出现生理性结构和功能性的差别;对正常高龄志愿者血管壁切应力参数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早期预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