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戴紫港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4,30(2):117-121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及疗效不佳患者的后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应用BTK抑制剂(包括奥布替尼、泽布替尼)联合传统化疗诱导治疗的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PCNSL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62.5岁。病灶数目以多发为主,占56%;病理分型以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为主,占62%;双表达型占38%;9例患者有初诊脑脊液生化数据,脑脊液蛋白升高者占78%;7例患者有基因测序结果,MYD88突变占57%,CD79B突变占43%;16例患者中9例(56%)接受奥布替尼联合传统化疗治疗,7例(44%)接受泽布替尼联合传统化疗治疗;16例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为69%。5例疗效不佳的患者中,4例为多发病灶,4例为双表达类型,3例具有MYD88突变;2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序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auto-HSCT+CAR-T),获得完全缓解。结论:BTK抑制剂联合传统化疗治疗PCNSL患者的ORR为69%,多发病灶、双表达、MYD88突变可能是疗效差的因素。auto-HSCT+CAR-T可能是BTK抑制剂联合传统化疗治疗PCNSL疗效不佳患者可行的后续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