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又突出的胶原酶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很多 ,但各有优缺点 ,外科手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效果比较肯定 ,但也存在创伤大、定位困难、摘除髓核不全、复发、术后粘连、感染等问题。一种被现代医学称为微损伤手术方法即胶原酶化学溶解术逐渐引起广大学者关注。我院自 1994年 12月~1999年 1月共收治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 10 2 0例 ,接受胶原酶化学溶解术 838例 ,其中外科髓核摘除术后再突出 41例 ,有 2 6例接受经椎间孔硬膜囊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 ,经观察随访 3月~ 3年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6例 ,男 18例 ,女 8例 ,年龄2 5~ 5 7岁 ,平均 4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步延期内固定方法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03—2012—03收治高能量Pilon骨折31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6例,闭合性骨折5例;Reudi—Allgower分型,Ⅱ型13例,Ⅲ型18例。人院后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及开放和闭合性骨折分类,均行急诊手术,闭合伤口,开放性骨折组先行清创术,一期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固定,胫骨骨折应用超关节外固定架临时固定或跟骨牵引;待肿胀消退、软组织条件恢复后,二期拆除外固定行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结果:31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平均13周。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7~58个月,平均随访35个月。按Burwell Chamley Pilon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解剖复位22例、复位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90.32%。按Tornetta骨折临床疗效评价术后功能:优18例、良7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0.65%。术后无骨不连、骨髓炎、深部软组织感染病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结论:高能量Pilon骨折的分步延期治疗策略兼顾了软组织损伤及骨折碎裂重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外固定及内固定两者各自的优势,较大地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是一个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用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探讨其适应证,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方法 C臂电视X光机监视下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通过门诊复查、信件等随访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62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后随访3~18个月,有效率88.2%,治愈率68%.结论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病人痛苦小、费用低、无明显并发症等优点,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熟练操作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5.
双入路双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入路切开复位双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13例肩胛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19 ~52岁,平均35.3岁.按Euler等分型方法将肩胛颈骨折分为:解剖颈骨折3例,外科颈骨折10例(A型7例,B型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3.5 mm重建钛板和螺钉固定.通过肩胛骨前位X线片测量肩胛盂成角和盂极角(GPA).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和Herscovici功能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6~ 37个月(平均16.2个月)随访.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1例,接近解剖复位2例.术后7~9d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肩胛盂成角(27.1°)与GPA(36.2°)均较术前(55.1°、17.1°)有所改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79.6分(54 ~ 95分),其中优9例,良3例,差1例;Herscovici功能评分平均为14.7分(12~16分):优8例,良2例,可2例,差1例.无肩胛上动脉神经损伤、感染、血肿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双入路切开复位双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颈骨折可达到解剖复位、稳定内固定和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的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1.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融合均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自体骨粒植入。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来评价,影像学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植骨融合率。结果临床症状,术后6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影像学表现,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6个月均获得明显的恢复,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随访42例病例均达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结论经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达到彻底椎管减压,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采用单枚Cage的PLIF技术能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生理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融合率高,并发症风险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颈骨折的疗效。明确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颈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对1998年4月-2003年12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颈骨折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10例,单头人工股骨头置换2例,全髋6例,平均随访3年,全髋关节置换6例,平均随该2年10个月,单头人工股骨头置换平均随访3年2个月。结果 双动头组术中出血少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组,单动头组术中少于全髋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全髋组,双动头术后早期病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全髋组,且3组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采用双动头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手术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关节功能好,疗效满意,应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空心钉近向远固定和远向近固定对预后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腕舟状骨骨折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为空心钉近向远固定(观察组)和空心钉远向近固定(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愈合率,对比两组的Cooney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2.9±2.1)周,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4.1±3.3)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376,P=0.019),其中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骨折愈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40),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Cooney评分和DASH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舟状骨骨折患者空心钉近向远固定能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和提高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综合方法治疗膝关节僵直的疗效。方法收治膝关节僵直 38例,采用术前薰洗汤薰洗结合功能锻炼,术中彻底松解股四头肌粘连及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防粘连剂透明质酸钠,术后应用持续被动活动 (CPM)机器进行被动活动。结果随访 0.5~ 2年,按有关疗效标准评定,优良率达 92.1%。结论该方法具有保留了股四头肌的伸膝功能,又能较好改善膝关节屈伸活动,并可防止再复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就患者的术前管理提供新的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1日(观察组,30例)及2019年2月4日至3月23日(对照组,54例)随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共84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合并疾病、致伤因素、术前等待时间、营养状况和贫血情况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髋部骨折84例。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78.8±6.7)岁;对照组男21例,女33例,平均年龄(79.0±6.5)岁。观察组(16例,53.33%)合并陈旧脑梗塞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16例,27.78%,P<0.05);跌倒患者(30例,100%)占比高于对照组(30例,79.63%,P<0.05)。术前等待时间观察组平均为(13.07±4.79) d,明显长于对照组(4.04±0.75)(P<0.05); 营养不良情况观察组明显(20例,66.67%)多于对照组(19例,35.19%,P<0.05);观察组(19例,63.33%)及对照组(31例,57.41%)均存在较多贫血患者,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治的新发骨折患者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合并陈旧性脑梗塞的患者明显增多,以室内跌倒患者为主,术前均存在营养不良及贫血,新冠期间营养不良更严重,术前等待时间明显延长,故需要在较长的术前等待时间中注意患者的营养、血液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