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MRI技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眼病患者在注射对比剂后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情况,探讨MRI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选取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眼病(PDR)患者及其与之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受试者.PDR患者7例,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54±14)岁,糖尿病病史为(9±4)年,共扫描14只眼;对照组受试者14例,男7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50±15)岁,共扫描16只眼.采用动态增强MRI (DCE-MRI)检测受试者活体视网膜BRB的变化情况.用NIH imag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视网膜前玻璃体内的信号强度变化用于统计学分析.结果 (1)对照组视网膜前玻璃体区 相似文献
2.
味觉刺激弥散加权成像评价正常涎腺功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测MR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否能记录味觉刺激时涎腺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并观察味觉刺激前后ADC值的变化. 方法 对17名健康志愿者行1.5T MR检查.DWI序列于静息时采集1次,给予含化维生素C片500 mg之后30 s至23 min左右连续采集.由DWI得到刺激前后涎腺的ADC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刺激前后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颌下腺ADC值(1.26±0.11)×10~(-3) mm~2/s高于腮腺(1.00±0.09)×10~(-3) mm~2/s(P<0.01).在酸刺激最初的 2 min(0.5~4.5 min)腮腺ADC值[(1.08±0.10)×10~(-3) mm~2/s]显著升高(P<0.01),颌下腺ADC值[(1.27±0.15)×10~(-3) mm~2/s]稍升高(P=0.71);之后的7 min(2.5~8.5 min)腮腺ADC值[(0.09±0.01)×10~(-3) mm~2/s]和颌下腺ADC值[(1.11±0.12)×10~(-3) mm~2/s]明显下降(P<0.01);之后的9 min ADC值逐渐上升,至16 min(10.5~22.5 min)达高峰.腮腺[(1.13±0.09)×10~(-3) mm~2/s]明显高于基线值(P<0.01),颌下腺[(1.34±0.11)×10~(-3) mm~2/s]轻度提高(P=0.02). 结论 DWI可以无创地评价涎腺功能变化,味觉刺激后ADC值显示出三个阶段的变化,可能对早期发现涎腺功能改变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资料.结果:肿瘤位于鼻腔16例,上颌窦3例,筛窦6例,额窦1例,表现为侵袭性、破坏性或膨胀性生长.免疫组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示3例肿瘤内未发现黑色素成分,余23例肿瘤内黑色素均呈阳性.与脑灰质比较,肿瘤T1WI呈高信号17例,等信号9例;T2WI呈低信号14例,等信号10例,高信号2例;T2WI信号混杂,20例瘤内见多发线状低信号影.10例肿瘤DWI表现:9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6例肿瘤动态增强扫描后21例呈轻-中度强化;14例肿瘤中12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速升缓降型,1例呈速升速降型,1例呈持续上升型.结论: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T1WI上呈高信号,T2WI信号混杂且可见多发纡曲、线状低信号影.TIC及DWI能更好地了解恶性黑色素瘤内部的多形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抑郁是脑梗死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也逐渐增高.梗死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脑内代谢物的变化及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提供的微观的、功能及代谢等方面的信息,综述了其在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5.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庆刚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1):12-13,19
抑郁是脑梗死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也逐渐增高.梗死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脑内代谢物的变化及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依据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所提供的微观的、功能及代谢等方面的信息,综述了其在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小剂量多次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5g。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n=30)和模型组(DM组,n=45)。DM组按30mg/kg体重腹腔注射3%的STZ,连续注射5天。成模后每周测量体重、血糖等指标。分别在成模后第4、8、12w各组随机安乐10只动物,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消化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大鼠成模后第 2 周开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12w时视网膜变薄,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铺片结果显示8w时模型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增生,12w时毛细血管膨大,毛细血管细胞凋亡,核固缩、深染。对照组大鼠视网膜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呈条索状连续排列,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模型组视网膜超微结构4w时仅出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核膜的轻微凹陷。8w时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吞饮泡增多。12w时视网膜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外节膜盘间隙增宽,胞核内染色质浓缩,胞浆空泡化,细胞器消失。结论 小剂量多次注射STZ 建立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与人类早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相似的特征,可应用于DR早期病变的发病机制、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超声、CT及其联合评估甲状腺癌(TC)侵及周围结构的价值。方法 纳入102例晚期TC患者,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超声、CT评估TC侵及周围结构的价值。结果 超声对TC侵及喉返神经及带状肌的检出率分别为47.37%(18/38)、72.73%(24/33),CT分别为15.79%(6/38)、39.39%(13/33),前者高于后者(P均<0.05)。超声诊断TC侵及气管的敏感度(88.24%)、特异度(97.06%)及准确率(94.12%)均较高,诊断TC侵及甲状软骨、带状肌的敏感度尚可(72.73%、72.73%),特异度(96.70%、97.10%)和准确率(94.12%、89.22%)亦较高;CT诊断TC侵及甲状软骨的敏感度(90.91%)、特异度(92.31%)及准确率(92.16%)均较高,诊断TC侵及气管、食管及血管的敏感度尚可(50.00%~76.47%),特异度(82.35%~88.46%)较高。超声与CT联合评估TC侵及周围结构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方法。结论 超声与CT联合评估TC侵及周围结构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网膜血管铺片技术的改进及在实验动物小鼠, 大鼠, 狗和猴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蛋白酶K-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制备视网膜血管铺片, 行HE及PAS染色观察血管形态, 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31及VEGF的表达。结果 用改进方法制备的视网膜血管铺片, 血管网完整, 无神经组织残留, 可清晰显示血管走向。各级血管形态清晰, 血管分支清楚完整, 无断裂现象。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清晰。CD31在血管周细胞及内皮细胞均有表达;VEGF主要在内皮细胞表达。结论 改进的视网膜血管铺片技术可成功应用于不同实验动物, 为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5%.如何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溶栓等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缺血性坏死,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中急需突破的一项重点课题.传统的MRI在发病后6小时才能显示病灶,不能及时明确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及缺血半暗带的情况.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使MRI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成为可能,并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代谢变化、治疗及预后提供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组织器官之一,氧需求量很高.视网膜长期处于低氧状态(如糖尿病眼病)会产生显著的、严重的不良后果,一般认为这是导致视网膜结构或功能不可逆性改变的根本原因.然而,采用传统方法测量视网膜氧张量有多方面的局限性.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采用MRI进行无创地检测视网膜氧张量变化已成为可能.本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R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