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7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7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112篇 |
内科学 | 22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41篇 |
特种医学 | 89篇 |
外科学 | 82篇 |
综合类 | 141篇 |
预防医学 | 26篇 |
药学 | 59篇 |
中国医学 | 76篇 |
肿瘤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4.
目的 对目前文献报道使用的5种不同方法制备的人源性同种异体去细胞外周神经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优劣,以确定可供临床使用的标准的制备流程.方法 将人源性神经按5种不同方法进行化学萃取,制备的外周神经支架材料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S-100、Col I)和透射电镜、氮含量测定等检测,观察5种方法去除许旺细胞、髓鞘和轴突等抗原成分以及基底膜保存完好的情况.结果 分别萃取2次持续24 h组神经的HE染色显示去除细胞和轴突彻底,纵切片上未见任何细胞,红染的神经内膜呈波浪状纵形排列,轴突、髓鞘结构消失而形成管柱状空隙;S-100染色呈阴性;Col I染色结果可以看出其结构呈松散不规则的棕黄色结构,而其它处理组则结构相对整齐的纵向带状结构.透射电镜显示该组与各处理之间髓鞘去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氮含量测定显示该组蛋白含量比值最低.结论 使用Triton X-100处理24 h再分别脱氧胆酸钠24 h持续萃取2次,可作为供临床使用的制备人源性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材料的标准流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高校教职工对人才环境的基本看法,并对高校党组织优化人才环境从政策方面提出了建议,对高校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推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正常胸锁关节、锁骨胸骨端和胸骨柄在CT图像上的径线长度,确定由内固定物向胸骨柄钻孔的安全角度和长度.方法 对50名健康志愿者的胸锁关节进行CT扫描成像,成像角度包括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测量锁骨近端的高度与前后径、锁切迹的长度与前后径、锁切迹与胸骨的成角、胸骨柄与身体长轴的成角、胸骨柄的厚度、胸锁关节间隙大小以及锁骨间距.并确定由内固定物向胸骨柄钻孔的安全角度和长度结果左、右侧的各项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上胸骨柄锁切迹的长度和锁骨内侧端的长度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面上锁切迹的前后径比锁骨内侧端的前后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方重要组织中,头臂干、左右头臂静脉贴近胸骨柄的后缘,术中应以安全角度(α>46°β<-49°)进钻,或将进钻深度控制在安全深度(2.38±0.61)cm以内.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 CT图像上正常胸锁关节的特征,并定量描述了胸骨柄与其后方重要组织的伴行关系,对胸锁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sternoclavicular joint 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to determine the safe angle and length of drilling into the manubrium sterni for implants. Methods CT scans were taken in 50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Reconstructive images on coronal,sagittal and transverse planes of the sternoclavicular region,from the superior border of the clavicle to the sternal angle,were obtained.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images to determine the height and the anteroposterior dimension of the proximal end of the clavicle,the length and the anteroposterior dimension of the clavicular notch,the angle between the clavicular notch and the sternum,the angle between the manubrium sterni and the trunk,thickness of the manubrium sterni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ilateral clavicles.The safe angle and length of drilling into the manubrium sterni for implants were determined.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bove left and right measurements (P>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ngth between the clavicular notch and the internal extremity of clavicle on the coronal image (P>0.05).The anternposterior dimension of the clavicular not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nal extremity of clavicle on the cross section ( P < 0.05 ).Of the tissues behind the sternum,the anonyma and the bilateral innominate veins were the nearest to the manubrium sterni.The safe angle and length of drilling into the manubrium sterni for implants were α > 46° or β <-49° and 2.38 ± 0.61 cm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is investigation provides specific and quantitative CT data of the sternoclavicular joint which may help clit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sternoclavicular dislocation.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目前文献报道使用的5种不同方法制备的人源性同种异体去细胞外周神经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优劣,以确定可供临床使用的标准的制备流程.方法 将人源性神经按5种不同方法进行化学萃取,制备的外周神经支架材料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S-100、Col I)和透射电镜、氮含量测定等检测,观察5种方法去除许旺细胞、髓鞘和轴突等抗原成分以及基底膜保存完好的情况.结果 分别萃取2次持续24 h组神经的HE染色显示去除细胞和轴突彻底,纵切片上未见任何细胞,红染的神经内膜呈波浪状纵形排列,轴突、髓鞘结构消失而形成管柱状空隙;S-100染色呈阴性;Col I染色结果可以看出其结构呈松散不规则的棕黄色结构,而其它处理组则结构相对整齐的纵向带状结构.透射电镜显示该组与各处理之间髓鞘去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氮含量测定显示该组蛋白含量比值最低.结论 使用Triton X-100处理24 h再分别脱氧胆酸钠24 h持续萃取2次,可作为供临床使用的制备人源性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材料的标准流程. 相似文献
8.
9.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四肢血管与周围病变组织之间关系,为临床科室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对8例患及4例正常人进行四肢CT血管造影检查,3例同时行DSA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lus四层螺旋CT机,经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ultravist,扫描方式是螺旋扫描,螺距为6:1,层厚1.25~2.5mm,间隔为1.25—2.5mm,高速方式(HS),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00~300mA,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扫描时间(rotation time)为0.5~0.6s/转,扫描完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ADW3.1),进行图像后处理,行三维容积显示(V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从各种角度观看血管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8例患中,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例,深部静脉血栓2例,恶性骨肿瘤1例,外伤性血管断裂术后复查2例,前臂骨囊肿行骨移植术后复查1例,前臂血管瘤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四肢血管影像,便于观察血管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外科手术方案的拟定;与DSA相比,MSCTA创伤小,并能观察到血管与周围骨、肌肉、病变等组织间的结构关系;MSCTA是四肢血管性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