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1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4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18篇 |
内科学 | 6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24篇 |
综合类 | 120篇 |
预防医学 | 47篇 |
药学 | 81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58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fasudil)通过Rho/Rho激酶(ROCK)信号转导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黏附、迁移以及胞浆游离钙([Ca2 ]i)的影响.方法 将培养的HSC分为5组:对照组;fasudil 12.5 μmol/L组;fasudil 25 μmol/L组;fasudil 50 μmol/L 组;fasudil 100 μmol/L 组.采用甲苯胺兰染色法测定细胞黏附率,Boyden Chamber小室测定HSC跨膜迁移数量,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检验细胞[Ca2 ]i,Western印迹检测HSC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hosphorylated myosin light chain, p-MLC(Thr18/Ser19)]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Fasudil对HSC的黏附、迁移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加强;fasudil与HSC共同培养后,HSC内[Ca2 ]i无明显变化;fasudil抑制HSC的α-SMA表达,并且对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关键信号分子p-MLC(Thr18/Ser19)的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 Fasudil通过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对细胞骨架的调节作用抑制HSC的黏附、迁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不同配比 ( 1∶1、2∶1、4∶1、8∶1 )及阿莫西林与哌拉西林以 2∶1比例配合使用时 ,对临床分离的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及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值 ,用Nitrocefin纸片测定细菌产酶情况。结果 :临床分离的 339株细菌中 ,产 β 内酰胺酶率为 77% ,革兰阴性细菌的产酶率高于革兰阳性细菌。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尤其是产酶菌而言 ,哌拉西林与舒巴坦联合时的MIC值明显低于哌拉西林 ,其中以哌拉西林 /舒巴坦 2∶1、4∶1时效果最好。哌拉西林联合 β 内酰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甲磺酸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利安全性。方法 :采用区组分层均衡随机单盲试验设计 ,完成甲磺酸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 2 1例及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1 9例共 4 0例感染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的一般项目基本相似 ,甲磺酸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 95 .2 3%和89.4 7% ,细菌学有效率分别为 94 .74 %和 87.5 0 % ,细菌清除率为 1 0 0 %和 93.75 %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4 .76 %与 0 % ,不良反应轻微 ,无需处理 ,自行复常。结论 :甲磺酸加替沙星葡萄糖注… 相似文献
6.
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结构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ampC结构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药物敏感试验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3株耐药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的结构基因行PCR扩增并进行产物序列分析,测序的3株阴沟肠杆菌与E.cloacae p99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比较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3株阴沟肠杆菌耐药株ampC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E.cloacae p99的同源性为9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仅Ala-58-Pro发生点突变。结论:阴沟肠杆菌ampC结构基因突变可能与其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对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与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随机单盲对照治疗中、重度急性细菌性感染,评价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完成试验药20例及对照药19例感染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两组病例的一般项目基本相似,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和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00%与89.47%,细菌学有效率为分别为80.00%和86.67%,细菌清除率为93.33%与100%,临床分离细菌的产酶率均为66.67%。两组病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0.53%,不良反应轻微,不需特殊处理,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结论: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也同样有较好疗效,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 相似文献
8.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和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头孢他啶耐药菌株是否产金属β内酰胺酶。方法 对2002年4月—200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01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NCCLS推荐的琼脂双倍稀释法测定了对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将对亚胺培南耐药或对头孢他啶高度耐药的菌株用金属螯合剂-抗生素稀释法检测是否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 101株鲍曼不动杆菌最常分离自痰,分布于全院16个临床科室,但有1/3以上来自于ICU病房。这101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突出,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分别为90.1%、88.1%和81.2%;而对包括头孢他啶的其他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50%;而且多重耐药菌株常见。共有1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和(或)对头孢他啶高度耐药。金属螯合剂.抗生素稀释法检测出9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结论 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高、分布广,对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仅碳青霉烯和四代头孢菌素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存在对亚胺培南耐药和(或)对头孢他啶高度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其中部分耐药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9.
金黄色葡菌萄球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监测成都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耐药性。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对282株金葡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修正,并对菌株来源及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82株金葡菌共筛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94株,检出率为33.3%;甲氧西林 敏感金葡菌(MSSA)共188株。MSSA对青霉素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1.3%和54.8%,而对其抗菌药物敏感。MRSA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和利福平敏感性高(最强为万古霉素),而对其余多种抗菌药物耐药。MRSA来源最多为痰,其次为各种分泌物;科室分布依次为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科等。结论:青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宜用于金葡菌感染。MRSA具有多重耐药性。MRSA感染首选糖肽类抗生素治疗。金葡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应长期进行耐药性监测,病室需做好消毒隔离。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多瘤抑制基因P^16和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在正常胃、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m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P^16CyclinD1在不同胃粘膜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正常胃粘膜P^16阳性率为90.9%,CyclinD1为阴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胃癌的P^16阳性率分别为87.1%、78.6%、37.5%、26.25%,CyclinD1的阳性率依次为16%、21%、56%、73.75%,癌组织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16的阳性率与肿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CyclinD1与癌分化无明显相关性。胃癌有淋巴结转移者的P^16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CyclinD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随访2年,80例胃癌患者中13例死亡,均为P^16阴性、CyclinD1阳性者。胃癌中P^16与CyclinD1两种基因变化与胃癌的形成关系密切;随病变加重,P^16缺失率增加,CyclinD1阳性率增加,两者可单独或协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其反向表达趋势提示两者可能存在相互抑制机制。多基因异常病例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