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04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伴有全身性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的特殊性及手术的可能性。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2月对8例68岁以上肱骨近端四部分复杂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患者均伴有内科疾病,合并两种以上疾病者3例,对所有伴发疾病进行手术前、后内科系统处理,并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结果术后原有合并症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获3~30个月随访。参照美国加州洛杉矶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5例,中1例,差1例。8例患者疼痛方面得分平均为9.5分,功能方面得分为8.0分,肌力和运动方面得分为7.5分。结论 对有伴发疾病的高龄肱骨近端复杂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虽存在较大风险,但只要认真处理伴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注意术中操作与术后康复指导,可以平稳渡过手术期,并可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120例抑郁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药物配合心理护理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结论:旧的护理模式已不适应抑郁症病人的护理.必须从身心、社会、精神等方面进行整体护理.才能满足病人全面康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口服铁剂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本院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是否规范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未使用铁剂,治疗组(86例)术后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12周。分别于术前、术后1d、14d、3个月行血常规检查,对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等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术后3月血红蛋白(Hb)平均为(118.6±6.7)g/L,对照组为(105.2±4.2)g/L,治疗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515.6±25.6)mL,对照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505.4±15.8)mL,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口服铁剂治疗并不能降低老年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但可以明显改善贫血,是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琳袁;王跃挺;刘凤祥;吴佳俊;沈超;王秀会;江烨 《中华手外科杂志》2022,38(03):165-168
目的 探讨经单一掌侧入路掌侧与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伴有桡侧柱不稳的AO-C3型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s,DRFs)的疗效。 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我们采用掌侧与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侧柱不稳的AO-C3型DRFs患者2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随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测量影像学参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范围,并采用DASH评分和Mayo评分评定患肢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平均(58±13)min,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42个月,平均(18.3±7.9)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6周,平均(13.5±3.1)周,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掌倾角(9.2±4.9)°,尺偏角(18.3±8.2)°,桡骨高度(13.0±4.4)mm;腕关节活动范围,掌屈(55.3±5.8)°,背伸(56.9±7.2)°,尺偏(23.8±4.1)°,桡偏(18.6±3.7)°。平均DASH功能评分(10.3±8.0)分;腕关节功能依据Mayo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12例,可2例。 结论 对单一掌侧钢板内固定后存在桡侧柱不稳的AO-C3型DRFs,经同一切口置入桡侧钢板,可有效固定桡侧柱,避免术后再移位,可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TightRope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失败病例的原因,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Ⅲ型77例,均采用TightRope重建喙锁韧带治疗,术后发生钢板脱出、松动共6例,分析其手术失败原因。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14.30个月,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93.86±5.59)分。失败病例6例,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79.17±7.33)分。失败原因包括隧道建立偏斜3例,手术操作不当2例,肩锁关节过度复位1例。 结论TightRope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导致失败的因素:严重的骨质疏松,隧道建立偏斜,过度复位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化虚拟手术系统(digital virtual surgery system,DVSS)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对113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行复位固定(A组)。2012年3月—2014年9月,对128例胸腰段单椎体爆裂型Denis B型骨折患者术前应用DVSS模拟骨折复位,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后行后路短节段经伤椎置钉(B组),手术方式与A组相同。比较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侧壁及椎体前方骨皮质穿破情况。结果 2组均无感染、血肿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椎弓根钉穿破椎弓根侧壁与椎体前方骨皮质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例均未发生其他不良后果。结论应用DVSS辅助脊柱外科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精确度可信的临床效果,而且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结节解剖钢板(anatomical plate of the greater tuberosity,APGT)与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内固定治疗伴肩关节脱位的孤立性Mutch I/II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纳入自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伴肩关节脱位的孤立性Mutch I/II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49例。依骨折内固定方式分为PHILOS组与APGT组,PHILOS组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53±8.38)岁;APGT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69±12.96)岁。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r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APGT组平均手术时间(55.29±8.7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3.24±10.15)ml、切口长度(6.71±0.92)cm;PHILOS组平均手术时间(77.19±10.2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1.56±13.53)ml、切口长度(10.19±1.36)cm;两组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ILOS组平均随访时间(25.79±10.33)个月,APGT组(21.18±9.9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骨折均愈合,两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APGT组Constant-Murlery评分均优于PHILOS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Constant-Murlery评分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GT组出现肩关节僵硬1例,术后肩袖损伤1例;PHILOS组出现肩峰撞击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HILOS与APGT内固定治疗伴肩关节脱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APGT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早期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8.
9.
空心钉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心钉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空心钉结合髓内钉固定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12例,先以空心钉固定胫骨平台骨折,部分关节面粉碎塌陷较严重、怀疑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者使用关节镜辅助探查及复位胫骨平台关节面,再以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结果本组获平均17(8~33)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胫骨平台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胫骨干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3周。疗效根据Lowa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优8例,良3例,可l例。结论空心钉结合髓内钉既有效固定了两处骨折。又充分保护了软组织,是治疗同侧胫骨平台伴胫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喆;王秀会;汤欣;李盛龙;李骁腾;付备刚;王明辉;沈超;张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9):755-761
目的 设计一种适用于微创跗骨窦入路的组合式接骨板并探讨其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设计一种适用于微创跗骨窦入路的组合式接骨板,通过标准电机械测试仪器初步测试新型组合式接骨板生物力学性能。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均采用新型组合式接骨板经跗骨窦入路治疗的18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4例;年龄32~66岁,平均50.4岁;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左侧7例,右侧11例;依据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Ⅱa型8例,Ⅱb型4例,Ⅱc型2例),Ⅲ型4例(Ⅲab型2例,Ⅲac型1例,Ⅲbc型1例)。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ö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并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评分系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 此新型组合式锁定接骨板可承受最大垂直纵向载荷为1 396.03 N,最大平面抗弯曲载荷为427.15 N 。500 N循环应力实验中经历93 003次后接骨板发生断裂。18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获6.0~13.5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随访Bö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评分:优12例,良3例,中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装置松动或断裂、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 结论 适用于跗骨窦入路的新型组合式接骨板具有放置简单、可坚强固定、足部功能恢复满意并且有效减少术中损伤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等诸多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