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5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首次从人体内分离出E.coli O26:H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株从腹泻病人体内分离出的Ecoli O26:H11。方法 血清凝集采用玻片法,生化鉴定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GNI 卡进行鉴定,并对该株E.coli O26:H11进行多重PCR鉴定、Vero细胞毒性试验、ESBL试验和21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并结合NCCLS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血清凝集反应中O26抗原和H11抗原都呈强凝集,且不自凝;生化反应呈现大肠杆菌的典型反应;rfp O157基因、stx1基因和stx2基因均为阴性,hlyA基因和meA基因为阳性;Vero细胞毒性试验阴性;ESBL,试验阳性;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结论 该株E.coli O26:H11为一不产类志贺氏菌毒素的菌株,但ESBL阳性,具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感染A组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可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及脱水等 [ 1, 2] 。本研究对河南省2011年至2014年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粪便中的A组轮状病毒进行病原学检测与基因型别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2-2015年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病原学特征,为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防控及爆发病例的调查及疫苗研发提供基线数据和方法学参考。 方法 采集河南省两个监测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的粪便样本1 433份。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阳性样本抽提病毒RNA,两步巢式多重RT-PCR进行G/P基因分型。 结果 1 433份腹泻样本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482份,总阳性率33.6%;轮状病毒检出率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存在秋季(9-11月份)和春季(3-5月份)两个较为显著的高峰。A组轮状病毒G分型以G1、G2、G3、G9为主;P分型以P[4]、P[8]为主;型别组合以G9P[8]、G2P[4]、G3P[8]、G1P[8]为主;还存在混合感染型别。阳性病例中,男女性别比1.4∶1;以4-12个月龄的婴幼儿为主;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临床症状以轻中度腹泻为主,部分病例存在发热、呕吐、脱水等现象。 结论 河南省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存在较高的A组轮状病毒感染率,以秋季和春季为主,且存在混合感染病例;病原体可分为多种基因型别,G9P[8]为优势型别;大部分感染病例以轻症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志贺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情况。 方法 采集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豆付元卫生室的4 721份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出志贺菌株。采用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学分型。按比例选取271株志贺菌株,采用多重梯度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毒力基因,Kirby-Bauer琼脂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分析耐药性年度变化趋势。 结果 4 721份粪便标本中志贺菌检出率为20.69%(977/4 721)。977株志贺菌共分为2群13种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占77.79%(760/977),宋内志贺菌占22.21%(217/977),每年最常见的3种血清型呈交替变化。271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志贺菌肠毒素( Shigella enterotoxin, shET) -1+、 shET-2+、侵袭性质粒H抗原(invasion plasmid antigen H, ipaH)+、侵袭相关毒力基因(invasion-associated locus, ial)+,占84.04%(179/213);宋内志贺菌为 shET-1-、 shET-2+、 ipaH+、 ial+,占46.55%(27/58)。志贺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的耐药率均>90%,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 唑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4.027、7.232、6.039、4.764、6.809,均 P<0.05)。98.52%(267/271)的菌株对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宋内志贺菌;对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 唑的耐药率均低于宋内志贺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31.866、14.868、83.036、68.534、14.738,均 P<0.01)。 结论 2008年至2017年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志贺菌每年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血清分型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不同。大多数分离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且不同血清型的志贺菌耐药谱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腹泻患者肠炎沙门菌分离株的病原学、耐药特征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别。 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7家腹泻病多病原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82株肠炎沙门菌,参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15)的纸片法(Kirby-Bauer, K-B)药物敏感测试方案与判定标准,进行7类11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根据国际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监测网络实验室公布的非伤寒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与BioNumerics6.0聚类分析方法对82株肠炎沙门菌进行分型。 结果 82株肠炎沙门菌47株分离自男性,35株分离自女性。0~5岁低龄儿童共分离到56株,其中6月龄至2岁婴幼儿分离到29株。分离时间集中于每年的5至11月份,其中3至4月份15株(18.3%),5至7月份27株(32.9%),8至10月份34株(41.5%),其余月份6株(7.3%),具有较典型的夏秋季节特征。82株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64株(78.0%),对头孢他啶耐药23株(28.0%),对头孢噻肟耐药39株(47.6%),对头孢吡肟耐药13株(15.9%),对萘啶酸耐药55株(67.1%),对环丙沙星耐药24株(29.3%),对庆大霉素耐药32株(39.0%),对氯霉素耐药14株(17.1%),对甲氧苄氨嘧啶耐药47株(57.3%),对复方新诺明耐药13株(15.9%),对四环素耐药21株(25.6%)。82株肠炎沙门菌均对2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其中耐3~4种的为21株(25.6%),耐5~6种的为32株(39.0%),耐7~8种的为29株(35.4%)。经 XbaⅠ酶切和PFGE后82株肠炎沙门菌共分为25种带型(EN1~EN25),各带型包含菌株数为1~26株不等,带型相似度为59.33%~100.00%,EN1、EN2分别包含26和16株菌,为该血清型主要优势带型。 结论 河南省临床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耐药状况较严重,PFGE带型呈现出多样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优势带型特点,部分带型与其对应的耐药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及相同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6.
复合异种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不连、骨缺损一直是矫形外科的一大难题。自体骨是公认的理想植骨材料 ,但患者要遭二次手术的痛苦 ,且其数量有限。异体骨的来源受限 ,并有传染疾病的危险。异种骨来源广 ,价格低 ,可避免使用异体骨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但移植后发生的剧烈免疫排斥阻碍了异种骨移植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对异种骨处理方法、骨诱导成骨物质研究的深入 ,诞生了复合异种骨。本文就目前异种骨材料与骨诱导成骨物质复合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异种骨材料的概述1.1 异种骨的免疫原性刘玮[1] 等首次发现皮质骨抗原性主要位于骨细胞和哈佛氏管内皮上 ,而骨基质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月龄婴儿接种一种新上市的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PCV-AC)的免疫原性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同类疫苗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招募3月龄婴儿按照1:1比例分别接种3剂本研究试验疫苗和另一种已上市使用的对照疫苗,检测免疫前和全程免疫后30d A群、C群脑膜炎奈瑟菌(Nm)抗体,观察全程免疫后0-30d不良反应和6个月内严重不良事件(SAE),比较抗体阳转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对照组均入组受试婴儿276名。两组MPCV-AC免疫后A群Nm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80%、86.92%(x2=0.002,P=0.967),GMT分别为1:48.50、1:43.02(t=0.74,P=0.460);C群Nm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1.20%、90.38%(x2=0.10,P=0.750),GMT分别为1:63.12、1:57.99(校正t=0.68,P=0.495)。两组免疫后0-30d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9%、29.2%(x2=23.25,P<0.001),其中局部不良反应分别为1.9%、7.1%(x2=25.32,P<0.001),全身不良反应分别为17.3%、24.8%(x2=13.83,P<0.001);两组均无4级不良反应或SAE发生。结论3月龄婴儿接种本研究MPCV-AC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用地高辛(Digoxigenin,DIG)标记的寡核苷酸基因探针鉴定A群轮状病毒VP7G血清型的分子杂交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研究河南A群轮状病毒的G血清型分布。方法:根据轮状病毒编码糖蛋白VP7的基因核苷酸序列,选择该基因高保守区序列中与VP7G血清型高度相关的核苷酸片段,人工合成,并用DIG标记。在优选的杂交条件下进行杂交:结果:①G1、G2、G3和G4四种G血清型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只与同血清型的轮状病毒参考毒株杂交,无交叉杂交现象。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水平。②188份经PAGE确定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79份(42.0%)、35份(18.6%)、15份(7.9%)分别与G1、G2或G3型探针杂交;未检出G4型;56份(29.8%)未能分型;3份分型特殊。结论:该G血清型分型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00~2002年分离的351株与产志贺毒素大肠菌(STEC)感染有关的菌株,了解不同来源标本各种毒素基因携带模式。方法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所有菌株志贺毒素(stx1和stx2、hlyA、eaeA、rfbO111和rfbO157基因。结果 351株待检菌株分为枸橼酸杆菌、O157:H7大肠杆菌、rfbO157基因阳性不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和rfbO157基因阴性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4种不同类型。4种类型菌株具有6种rebO157、stx2、stx1基因模式。携带志贺毒素基因的菌株主要源自波尔山羊、普通本地羊和病人,其它家畜家禽中有不同程度感染STEC。结论 河南省存在STEC的感染.主要以O157:H7大肠杆菌为主,但也存在其它非O157的STE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医生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实验室确诊的志贺菌病人感染的符合率,探索影响符合率的因素,分析提高菌痢诊断准确性的临床症状.方法 对连续4a的监测点上报的7~8月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省省监测点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符合率为25.49%,漏诊率5.81%,睢县诊断符合率和漏诊率均高于郑州市;痢疾病人有轻型化特征,分析病人的大便性状,对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有较高意义;病原菌分类福氏菌为优势菌群,占95.37%.结论 以临床和实验室相结合的菌痢主动监测体系是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必要补充,对判断菌痢的实际发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