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经鼻神经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1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病例,伤后3 d内行神经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 2例视力由术前的手动分别恢复到术后的0.08和0.1,1例视力由术前的光感恢复到术后的0.05;1例视力由术前的眼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的0.4,1例由术前无光感恢复到术后有光感。6例术后视力无恢复。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史雪峰  玄英哲 《吉林医学》2007,28(16):1776-1777
目的:总结颜面部狗咬伤患者的特点及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18例颜面部狗咬伤且多伴有局部组织缺损的患者,行皮瓣修复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18例手术全部成功,创面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疗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护理理论、护理实践、护理研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护理理论 1.1护理理论19世纪中期现代护理学的始祖南丁格尔开护理理论之先河,护理理论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有3种主要的方法发现护理理论:①借入法:从其他学科借来的理论再结合到护理学科中;②归纳法:从护理实践的情景中归纳总结出来;③推断法:由一个概念体系发展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立体定向脑活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中枢神经系统疑难病例,应用宝石CT及MRI融合定位后行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病理学结果为肿瘤性病变8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低级别胶质细胞瘤(WHOⅡ级)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3例;非肿瘤性病变9例...  相似文献   
6.
脑室周围结节型异位(periventricular nodular heterotopia, PNH)是一种由神经元细胞迁移障碍引起的脑发育畸形病,表现为脑室周围存在结节状的异位灰质。PNH可能是由于相关基因的突变所致。在PNH的MRI图像上可以看见脑室周围存在结节状异位灰质,其信号强度与大脑皮质一致。功能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PNH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PNH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因此如何确定致癫区和切断其癫痫样电活动传播是治疗的关键,脑电图(EEG)技术成为了诊断PNH相关癫痫的必不可少的方法,特别是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技术的出现使得癫痫的诊疗方面有了极大地进步。PNH所致的难治性癫痫的的外科治疗包括传统切除手术、射频热凝治疗(radiofrequency thermal coagulation, RF-TC)和激光间质内热凝(laserinterstitial thermal therapy LITT),目前以RF-TC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 VBD)是临床少见的一种脑血管病,以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和(或)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的管壁扩张、管道冗长且走行迂曲为主要特征。VB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缺血性卒中,此外还可出现脑干或脑神经受压、脑积水、颅内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该病预后差且尚无特效治疗手段,确诊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得益于检查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该病的检出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来关于VBD的诊断和治疗取得的进展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锁孔开颅术处理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35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诊治经过,所有患者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开颅技术,并将30例常规开颅术组设为对照组,对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锁孔组35例患者均经MR确诊,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其中33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例术后1个月内逐渐消失,肿瘤全切除25例,残留少量包膜的近全切除10例。锁孔组手术持续时间(126±48)min,而常规手术组手术持续时间(216±66)min(t=2.536,P0.05)。锁孔组术中出血量(91.3±52.2)m L,而常规组术中出血量(186.3±65.4)m L(t=2.163,P0.05)。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锁孔组Ⅰ级32例,Ⅱ级3例,2例合并听力下降者在术后3个月内逐渐改善,常规组Ⅰ级25例,Ⅱ级5例(χ~2=4.158,P0.05)。术后听力评估采用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分级法,锁孔组A级33例,B级2例,常规组A级27例,B级3例(χ~2=5.167,P0.05)。跟踪随访3个月至5年症状无复发,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应用锁孔开颅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开裂的发生率等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5年9月期间在汉中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锥形束CT扫描的患者421例,统计在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开裂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统计的421例患者中,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和20.43%。骨开窗以骨性Ⅰ类错牙合最多39.49%,骨性Ⅱ类次之。骨开裂以骨性Ⅱ类错牙合33.82%最多,骨性Ⅰ类次之。骨开窗牙位以左上侧切牙最高20.43%,骨开裂牙位以左下侧切牙最高6.65%。结论:正畸治疗患者中,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和20.43%,无性别差异,骨性Ⅰ类错牙合切牙区骨开窗的发生率最高,以上侧切牙为主,骨性Ⅱ类错牙合切牙区骨开裂的发生率最高,以下中切牙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使用自体髂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五医院采用自体髂骨带骨膜骨移植治疗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2~49岁,平均(32.52±6.48)岁.据Hepple的MRI分期:Ⅲ期8例,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