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外、后内侧联合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后Pilon骨折26例采用后外、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学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畸形愈合和创伤性关节炎.所有骨折均一期临床...  相似文献   
2.
35例小于32周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VLBWI的死亡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降低VLBWI的病死率。方法对1995年-2000年6月的35例VLBWI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衰竭、肺出血、循环衰竭为死亡的前三位原因。结论预防早产、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加强护理、加强喂养、实行保护性隔离对降低VLBWI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HIE患儿90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各30例.选同期正常健康新生儿3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选取的患儿进行VEGF、CK、CK-BB检测,对不同预后(预后正常和预后不良)患儿的VEGF、CK、CK-BB水平进行评价.结果 轻、中、重度组HIE患儿血清VEGF、CK、CK-BB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分别为(141±22)、(217±47)、(232±51)、(92±15) U/L,CK分别为(145±71)、(527±244)、(1342±599)、(122±70) U/L,CK-BB分别为(14.8±1.8)、(20.8±2.7)、(29.8±4.7)、(6.3±1.4) U/L,均P<0.05];重度组和中度组HIE患儿3项指标明显高于轻度组,而重度组患儿明显高于中度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正常患儿血清VEGF、CK、CK-BB水平分别为(142±23)、(319±193)和(19.5±2.1)U/L,预后不良患儿则分别为(220±43)、(1276±512)和(32 ±5) U/L,预后正常患儿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EGF:t=11.085,CK:t=12.267,CK-BB:t=15.663,均P<0.05).结论 VEGF、CK、CK-BB水平检测对对HIE患儿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兔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肾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骨组织工程再血管化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 采用三步梯度筛网法,先获得较高纯度的肾血管球,再应用肾血管球外植法体外培养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肾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Ⅶ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鉴定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体外培养出纯度很高的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了10代;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阳性,透射电镜检测出W-P小体。结论 该法可成功培养出肾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5.
<正>1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10 d,因发热6 d而入院。患者于出生第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发热时最高体温达39 ℃,无咳嗽,无抽搐,给予抗生索治疗体温不能控制,仍有间断发热,起病以来,精神好,吸吮奶好,大、小便正常。入院时体格检查:38.6℃,呼吸55次/min,心率145次/min,BP 90/40 mmHg,哭声宏亮,面色红润,前囟平,2.5×2.5 cm,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1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5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背侧入路对关节面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关节面塌陷严重且骨折复位后存在骨缺损者需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将桡骨远端背侧锁定钢板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纤维增强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ano-hydroxyapatite collagen/chitin fibres,nHAC/CF)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及体内成骨的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HAC/CF,在体外与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复合培养,观察BMSC在材料上的生长、增殖情况;取22只山羊,制备羊胫骨25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A组:植入BMSC复合nHAC/CF;B组:植入自体髂骨;C组:空白对照组。分期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观察各组成骨情况。结果BMSC能在nHAC/CF材料上良好地粘附、增殖和生长。8周时X线、组织学检查显示A、B组完全修复了骨缺损区,C组未见有骨修复。A、B组生物力学测定显示最大应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HAC/CF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成功的修复山羊大面积骨缺损,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细胞外基质和骨移植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8.
9.
10.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通过外固定架的牵伸辅助复位,矫正桡骨的短缩、成角移位,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利用外固定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并进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ro功能评价: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66%。结论:外固定架能很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恢复桡尺骨的相对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使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