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基因耐药突变分析与表达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逆转录酶区基因耐药相关突变,构建突变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用于表型耐药分析.方法 从服用抗HBV核苷(酸)类似物的患者血清中提取病毒DNA,PCR扩增HBV RT全长基因,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随机挑选3~5个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以DNASTAR软件分析RT基因内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常见突变位点.用Xho Ⅰ和Nco Ⅰ双酶切pGEM-Teasy-RT及pTriEx-HBV(C)构建1.1表达载体,测序正确后转染Huh7细胞,检测HBsAg和HBeAg表达水平.结果 40例患者均分别检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耐药相关的单一或联合突变;成功克隆了96条HBV RT基因,分别带有上述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变异的序列;挑选主要突变组合形式的40条RT基因构建pTriEx-HBV(C)1.1表达载体,转染Huh7细胞48 h后在培养上清中检测到HBsAg和HBeAg,表明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进行了临床患者HBV耐药相关突变分析与突变体重组表达载体构建,为进行表型耐药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利福布丁交叉耐药株与利福平耐药/利福布丁敏感株rpoB全基因突变特征的差异.方法 测定rpoB全基因序列,比较278株利福平/利福布丁交叉耐药(rifampicin/rifabutin cross-resistant,RIF/Rfb-R)株和40株利福平耐药/利福布丁敏感(rifampicinresistant/rifabutin-susceptible,RIF-R/Rfb-S)株,30株利福平/利福布丁敏感(rifampicin-susceptible/rifabutin-susceptible,RIF-S/Rfb-S)株及标准株H37 Rv之间的rpoB全基因序列突变差异.结果 利福平/利福布丁敏感株和H37Rv rpoB全基因未发现突变;利福平/利福布丁交叉耐药株的常见突变位点是531(70.5%)和526( 20.9%).223( 80.2%)株单点突变株分别含有S531L、S531W、H526D、H526Y、H526R、Q513K、Q513P、Q510H、V176F、P287R、Y395C及H404Y单点突变,55( 19.8%)株多重突变株分别以S531L、H526R、H526Y、H526D、D516G和Q513K位点与其他位点联合突变为主.利福平耐药/利福布丁敏感株的常见突变位点分别是516(65.0%)、526( 17.5%)和533( 10.0%).21(52.5%)株单点突变株分别含有L533P、H526L、H526S、S522L、D516V、D516Y和D516F单点突变,19(47.5%)株多重突变株分别以D516V和L533P位点与其他位点联合突变为主.结论 本批标本中,利福霉素耐药株rpoB基因突变率为100%,利福平/利福布丁交叉耐药株与利福平耐药/利福布丁敏感株rpoB全基因单点突变株的突变位置或氨基酸替换类型、多重突变株的突变位置或组合类型以及常见突变位点或其氨基酸替换类型完全不同,rpoB全基因DNA序列分析对临床科学应用利福平和利福布丁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9年杭州市01群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2009年杭州市O1群霍乱弧菌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及菌株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分离自杭州市7个区县的30株O1群霍乱弧菌分离株,用PCR检测其肠毒素A基因(ctxA)和毒素共调菌毛A基因(tcpA),以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并作相似度分析,用改良K-B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耐药谱。结果 30株O1群霍乱弧菌分离株中,ctxA -并tcpA+基因型菌株有24株,占80.00%;ctxA -并tcpA -基因型菌株有4株,占13.33%;ctxA+并tcpA+基因型菌株有2株,占6.67%。27株菌(3株因降解未分型)分为11种PFGE型别(P1~P11);23株ctxA -并tcpA+基因型菌株(1株因降解未分型)分为P1~P7等7种型别,相似度≥91.4%,其中P1型占56.52% (13/23)。7株从同一起暴发事件中分离的ctxA -并tcpA+菌株的PFGE型别分别为P1(6株)和P2(1株),相似度为97.6%。24株ctxA -并tcpA+菌株对氨苄西林、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0.83%( 5/24)、4.17% (1/24)和4.17% (1/24)。结论2009年杭州市O1群霍乱弧菌流行株的基因型是ctxA -并tcpA+型;ctxA -并tcpA+型O1群霍乱弧菌菌株的耐药情况尚不严重。 相似文献
4.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的一个种类。其完整的分类学谱系为Cellular organisms;Bacteria;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目;莫拉菌科;不动杆菌属,为严格需氧、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阳性且氧化酶阴性…。不动杆菌属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水和土壤,在人类可定植于皮肤、伤口、呼吸道和消化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正五聚蛋白3(PTX3)、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34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感染的141例患者作为合并感染组(合并细菌感染组116例、合并真菌感染组25例),另外未合并感染的193例患者作为未合并感染组。分析SAP合并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主要菌株耐药情况,检测各组血清PCT、PTX3、ICAM-1水平。血清PCT、PTX3、ICAM-1水平与SAP合并感染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41例SAP合并感染患者共培养出400株病原菌,占比较高的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比70.25%,其中主要包括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占比分别为17.00%、14.00%,革兰阳性菌中占比较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7.50%。阴沟肠杆菌对庆大霉素、美洛西林、环丙沙星耐药严重,耐药率>7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西林耐药严重,耐药率>80.00%,主要革兰阴性菌均对头孢噻肟耐药性低,耐药率<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严重,耐药率≥80.00%,主要革兰阳性菌均对克林霉素耐药性低,耐药率≤10.00%。与未合并感染组比较,合并细菌感染组、合并真菌感染组血清PCT、PTX3、ICAM-1水平更高,其中合并细菌感染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PTX3、ICAM-1水平均与SAP合并感染呈正相关(r=0.815、r=0.795、r=0.833,P<0.05)。结论 SAP合并感染患者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头孢噻肟、克林霉素耐药性低,临床应合理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进行有效治疗;SAP患者血清PCT、PTX3、ICAM-1水平与SAP合并感染呈正相关,临床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病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311株,采用NCCL推荐的纸片扩散表型确证试验进行ESBLs检测,用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检出ESBLs菌78株,检出率33.48%.产ESBLs菌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不产ESBLs菌(P<0.005).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结论应对ESBLs菌进行检测和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亚胺培南可作为ESBLs菌治疗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根碱对紫杉醇耐药卵巢癌A2780/taxol细胞生长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培养A2780/taxol细胞,分为对照组、血根碱组、紫杉醇组、血根碱+紫杉醇组,对照组加0.9%氯化钠液,血根碱组加2.0μmol/L血根碱,紫杉醇组加2μg/ml紫杉醇,血根碱+紫杉醇组同时加2.0μmol/L血根碱及2μg/ml紫杉醇。应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根碱对A2780/taxol细胞增殖、凋亡、克隆形成及Bax、β-tubulinⅢ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根碱组、紫杉醇组及血根碱+紫杉醇组均能显著抑制A2780/taxol细胞增殖,血根碱+紫杉醇组抑制率最高(P0.05);紫杉醇组、血根碱组及血根碱+紫杉醇组细胞克隆形成率[(35.67±7.37)%、(27.67±2.52)%和(8.87±3.38)%]明显降低,血根碱+紫杉醇组降低最为明显(P0.05);紫杉醇组、血根碱组及血根碱+紫杉醇组细胞凋亡率[(18.01±7.13)%、(57.03±12.91)%和(81.68±11.23)%]明显增加,血根碱+紫杉醇组细胞凋亡率最高(P0.05);紫杉醇组、血根碱组、血根碱+紫杉醇组Bax蛋白表达显著上调、β-tubulin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血根碱+紫杉醇组表达量变化最大(P0.05)。结论:血根碱可下调β-tubulinⅢ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紫杉醇对耐药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从而促进其对紫杉醇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耐药肝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变(EMT)及侵袭、转移能力增强的机制。方法通过药物连续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uh7建立索拉菲尼耐药肝癌细胞株Huh7R,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CCK-8细胞增殖试验检测Huh7R细胞增殖能力;荧光定量PCR检测ABC家族耐药基因ABCB1、ABCC1、ABCG2及EMT相关调控锌指蛋白转录因子Snail、Slug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耐药蛋白ABCG2,EMT标记分子E-cadherin、Vimentin及N-cadherin,转录因子Snail、Slug蛋白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检测Huh7R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Huh7R细胞呈细长形,伴纤维状突起,形态学上符合EMT改变;CCK-8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在索拉菲尼作用下,Huh7R细胞生存率高于Huh7细胞;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uh7R细胞ABCB1、ABCC1、ABCG2及Snail、Slug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Huh7细胞(均P<0.05);Westernblot显示,Huh7R细胞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低于Huh7细胞(P<0.05),而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cadherin及Snail、Slug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Huh7细胞(均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试验显示Huh7R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较Huh7细胞增强。结论长期低剂量索拉菲尼暴露会促进肝癌细胞Snail和Slug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发生EMT,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局部热化疗对大鼠胶质瘤凋亡、耐药和肿瘤微血管的作用。方法 将C6 细胞接种于大鼠背部皮下 ,肿瘤生长至 1 .5~ 2cm直径时 ,分组进行局部热疗、化疗和热化疗。观察皮下肿瘤生长情况 ;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bax、bcl 2和 p gp蛋白表达 ;用HE染色法、电镜、TUNWL法观察凋亡 ;电镜观察肿瘤微血管的变化。结果 热疗、化疗、热化疗组较对照组瘤体缩小 ,瘤重减轻 (P <0 .0 0 1 ) ;bax蛋白表达增强 (P <0 .0 0 1 ) ,且热化疗组较单纯热疗和化疗组均增强 (P <0 .0 0 1 ) ;bcl 2蛋白表达改变不明显 (P >0 .0 5 ) ;化疗组 p gp表达增强 (P <0 .0 0 1 ) ,热疗和热化疗组 p gp表达减弱 (P <0 .0 0 1 ) ;细胞凋亡指数增大 (P<0 .0 0 1 ) ;热化疗组出现核染色质凝聚 ,凋亡小体 ;肿瘤微血管外径变小 ,管壁变厚 ,血管减少 ,有的血管甚至只能发现完整的基膜而缺乏内皮细胞。结论 (1 )热疗化疗、热化疗能抑制肿瘤增殖 ,促进bax蛋白表达 ,使bcl 2 /bax减小 ,诱导细胞凋亡 ,且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