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8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78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1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道黏液通常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是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泌出现异常时可导致气道黏液高分泌,黏液聚集并阻塞气道,可引起通气功能障碍;同时过量黏液可降低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和局部防御功能,导致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气道黏液高分泌与支气管哮喘、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下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是影响这些疾病发生、发展及... 相似文献
2.
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PIBO)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严重的、以不可逆小气道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发生PIBO最常见的原因,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急性细支气管炎控制后出现反复或持续咳嗽、喘息、气促、运动不耐受、低氧、肺部湿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实验旨在研究急性肺损伤(ALI)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超微结构变化和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SP-A含量的变化关系,从而探讨ALI的发病机制。方法:48只Sprague-Dawley幼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ALI组。 腹腔注射脂多糖(LPS,4 mg/kg)建立ALI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LPS注射后24,48,72 h每亚组各处死8只大鼠。 取左肺下肺组织待透射电镜检查。 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肺组织SP-A的相对含量。结果:ALI 24 h时,AEC-Ⅱ微绒毛消失。24 h及48 h时板层小体(lamellar body, Lb)数量增加,体积增大,密度减低,排空明显增强,呈指环状绕核排列,细胞增生活跃,代谢旺盛。48 h时Lb呈巨大空泡样变性。肺组织SP-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时ALI组为6.52±0.62,对照组为5.02±0.35, P< 0.01;48 h时ALI组为6.65±0.62,对照组为5.01±0.36,P< 0.01)。72 h时Lb破溃,数目明显减少,细胞核形态不规则,部分核边界不清,肺组织SP-A含量下降(ALI组为3.87±0.50,对照组为5.22±0.36,P<0.01)。结论: LPS致幼鼠ALI时AEC-Ⅱ和肺组织SP-A的变化为时间依赖性,随AEC-Ⅱ损伤程度的加重肺组织SP-A由代偿转为失代偿,可能是发生ARDS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有关水在细胞内外或跨过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尚不清楚。水通道蛋白4(AQP4)是水通道蛋白家族中在脑表达最丰富的一个亚型,该文旨在探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AQP4表达的改变及其与磁共振(MR)显示的脑水肿的关系。方法:7日龄新生大鼠24只,在缺氧前,缺氧后0h,1h和24h行MR扫描获得T2加权成像和表面弥散系数(ADC),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内AQP4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并用蛋白质印迹行AQP4半定量分析。结果:缺氧后0h,整个缺血半球ADC值明显下降,缺氧后1h时ADC部分恢复,缺氧后24h时ADC改变与1h时类似。缺氧后缺血半球T2值增高,其动态变化类似ADC变化。缺氧后0h时可见IgG渗出脑血管外,随着缺氧后时间延长,IgG渗出逐渐加重。缺氧后缺血半球AQP4免疫染色减弱,其变化在缺氧后各时间点与ADC和T2改变相对应。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仅缺氧后24h时AQP4减少。结论: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AQP4表达减少,其减少可能参与了急性缺氧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缺氧后AQP4表达的快速减少可能与AQP4蛋白质构像改变或分布异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姜黄素对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对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及姜黄素干预哮喘小鼠.应用OVA溶液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对各组小鼠进行肺功能的检测;应用Giemsa染色测定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炎症细胞计数;HE染色及PAS染色对各组小鼠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测;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IgE含量.结果 哮喘组小鼠在吸入乙酰甲胆碱(Mch)6.25 g/L浓度后,Penh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姜黄素干预哮喘组较哮喘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小鼠气道盥洗液白细胞总数及嗜酸细胞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而姜黄素干预哮喘组白细胞及嗜酸细胞数量明显较哮喘组减少,两者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组小鼠中BALF的IgE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姜黄素干预哮喘组中BALF的IgE含量较哮喘组明显降低(P<0.01).哮喘小鼠肺组织HE染色中可见支气管和血管壁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姜黄素干预哮喘组较其减少.PAS染色哮喘组小鼠杯状细胞、黏液分泌明显增多,姜黄素干预哮喘组较其减少.结论 姜黄素可以减轻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减轻气道黏液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的IgE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细菌溶解产物(泛福舒)在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及预防再发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病房因反复呼吸道感染住院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泛福舒3个月,观察2组患儿在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及住院时间变化;观察1年内再次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发热、咳嗽等症状持续时间、肺部啰音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及住院时间等均明显缩短,再次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G、IgA较对照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G、Ig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泛福舒防治呼吸道感染,不仅可以减轻呼吸道感染急性期各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可以提高患儿免疫力,减少再次呼吸道感染次数. 相似文献
7.
患儿,男,12岁,以"腹部包块4个月"为主诉入我院小儿普通外科病房.患儿入院前6个月于其右侧腹股沟区发现鸡蛋大小包块,同时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之间,每日发热2~3次,包块触痛(+).于当地诊所行抗感染(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10 d,用药3 d后热退.经抽吸脓汁4次后,包块逐渐变小.同时在距原包块约10 cm右侧腹股沟区再次出现一约"拳头"大小的包块.10 d后患儿腹部触及包块,当地医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考虑为"腹腔脓肿",遂入我院小儿外科住院行"腹腔囊肿根治术".术后约半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腹腔内仍有囊肿,随诊中发现患儿腹部肿物逐渐增大,故再次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8.
9.
患儿母亲产前及产后抑郁症表现,剖宫产,非母乳喂养,生后第一年连续应用抗生素3d以上,生后2年呼吸道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展。吸入治疗是儿童哮喘治疗的基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症状和降低未来风险的首选药物,茶碱药物不应用于哮喘急性期的治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及H1受体拮抗剂可作为防治哮喘的辅助用药,盐酸苄达明有可能应用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维生素D对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无益。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