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9篇
  免费   943篇
  国内免费   169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9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84篇
内科学   341篇
皮肤病学   3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2206篇
预防医学   153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00篇
  13篇
中国医学   674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469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402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76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476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473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399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70篇
  2004年   367篇
  2003年   325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血管病变是导致患者伤残甚至死亡的关键病因。芪归药对作为自古以来的经典配伍之一,能够气血同调,发挥益气活血的功效,从而起到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作用。文章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芪归药对的功效、相关药理研究等方面来探讨芪归药对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理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一二。  相似文献   
12.
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1—2003年,作者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准绳,自拟舒颈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35。71岁,平均52岁。病程2-11年,平均3.5年。风寒阻络型25例,占31.25%;肝肾阴虚型31例,占38.75%;气虚血瘀型11例,占13.75%;痰瘀互阻型13例,占16.25%。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治疗研究已是目前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因虚致瘀、因瘀致病、痰瘀水湿互结的病机特点,强调血瘀是症候演变的关键环节,往往贯穿疾病的始终,要善于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或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观察56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和38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浆TXB2及6-Keto-PGF1α水平。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自身免疫血瘀证组血浆TXB26-Keto-PGF1α含量的显著升高(P〈0.01),而TAO血瘀证线血浆TXB2升高,6-Keto-PGF1α下降,两组之间T/X比值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自身免疫病和周围血管病均存在的血管内皮抗血栓功能的低下,  相似文献   
15.
寒证是八纲辨证的重要组成,寒凝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冠心病寒凝证的形成,可能是多种致病因子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机体细胞内某些基因转录和表达为蛋白质,有些蛋白质表达增多,有些蛋白质表达减少,有的蛋白质表达停止,有的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蛋白质被启动,等等,机体的代谢、体温调节、神经系统感觉、内分泌等各方面的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在临床表现出寒凝证。温阳法可通过调节一种或多种蛋白的表达,调节上述生物学行为达到治疗冠心病寒凝证的目的。“阳微阴弦”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2001年2月以来,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心肌缺血患者,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病痰瘀交结证的临床辨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军  白海侠 《陕西中医》2007,28(2):184-186
目的:探讨脑病痰瘀交结证的临床辨治。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的病机,临床治疗痰瘀同治,根据证情的寒热虚实变化,适宜配合温清消补诸法予以遣方用药,归纳总结了清热化痰、活血熄风等八种常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赵州凤 《河南中医》2006,26(11):74-74
近年来,笔者从肝论治不孕症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论王清任中风气虚血瘀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对后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王清任以《医林改错》一书享誉杏林。王氏在书中对瘀血学说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创造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有效方剂,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中风病“气虚血瘀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之为“治瘀专家”[1]。其气虚血瘀论是渊源于《内经》,兼取于后世诸贤,并经自己的实践验证正确后提出的。1渊源于《内经》,兼取于后世诸贤1.1渊源于《内经》气血理论《内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指出了人之根本乃气血;同时提出了“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认为疾病的产生是源于气血的病变;在治法上应“谨守病机……疏其气血”;又曰:“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明确指出了临床上应根据病机而运用攻邪和扶正两种基本治法,初步建立了气血理论。又云:“气之盛衰,左右倾斜,以上调下,以左调右”,认为随着人体之气的盛衰变化,气可在左右上下相互流动、调济。1.2受仲景正气引邪启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首提中风一词。东汉张仲景提出是“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而《金匮要略心典》云:“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医家认为中风发病是正虚邪实,正急牵引而致半身不遂,其中邪实主要指外邪,指出了中风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为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