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87篇
  免费   8290篇
  国内免费   4807篇
耳鼻咽喉   2022篇
儿科学   1610篇
妇产科学   2510篇
基础医学   6409篇
口腔科学   629篇
临床医学   11875篇
内科学   9200篇
皮肤病学   521篇
神经病学   801篇
特种医学   56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60篇
外科学   25248篇
综合类   18126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014篇
眼科学   277篇
药学   6339篇
  26篇
中国医学   1598篇
肿瘤学   22952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1128篇
  2022年   1998篇
  2021年   3009篇
  2020年   2918篇
  2019年   2609篇
  2018年   2442篇
  2017年   2790篇
  2016年   3566篇
  2015年   3363篇
  2014年   6227篇
  2013年   6393篇
  2012年   6438篇
  2011年   7064篇
  2010年   6166篇
  2009年   5996篇
  2008年   5934篇
  2007年   6550篇
  2006年   6169篇
  2005年   5954篇
  2004年   4800篇
  2003年   4162篇
  2002年   3586篇
  2001年   3381篇
  2000年   2725篇
  1999年   2106篇
  1998年   1797篇
  1997年   1649篇
  1996年   1144篇
  1995年   1042篇
  1994年   916篇
  1993年   627篇
  1992年   555篇
  1991年   472篇
  1990年   410篇
  1989年   387篇
  1988年   344篇
  1987年   305篇
  1986年   242篇
  1985年   268篇
  1984年   198篇
  1983年   121篇
  1982年   132篇
  1981年   130篇
  1980年   101篇
  1979年   75篇
  1978年   87篇
  1977年   53篇
  1976年   60篇
  1975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抗HER-2工程抗体chA21在体外对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和检测chA21对SKBR3细胞凋亡的诱导,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 l-2、bax、Fas及caspase-3表达的改变。结果chA21作用72 h,可见SKBR3细胞凋亡,chA21高浓度组(5.4mg/L)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低浓度组(0.2 mg/L)(P<0.01);chA21处理组SKBR3细胞的bax、Fas及caspase-3表达增加,而bc l-2表达及bc l-2/bax比值降低,上述改变在chA21高、低两个浓度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chA21在体外可诱导SK-BR3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ax、bc l-2、Fas及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特征.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706例)中的21例MCRCC进行了光镜、免疫表型观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 21例MCRCC患者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岁),男19例,女2例.肉眼或镜下血尿3例,18例因体检而偶然发现.10例肿瘤位于左肾,11例位于右肾.T1期18例,T2期2例,T3期1例.其中1例侵犯肾包膜,均无淋巴结转移.随访20例,无一例死于肾癌,未发现肾癌转移或复发病例.组织学观察,肿块最大直径0.3~10.0 cm(平均3.6 cm).切面呈多房性囊性,囊腔大小不等,囊腔间隔厚薄不均(0.1~0.5 cm.平均0.2 cm),内含淡黄色液体或胶冻样或血性液体.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上皮细胞,胞质透明或淡嗜酸性.囊腔间隔内也可见呈巢状或腺泡状排列的透明细胞.Fuhrman 1级16例,Fuhrman 2级5例.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瘤细胞波形蛋白、ABC、CAM5.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CD10阳性表达6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表达16例.分子遗传学观察,21例标本中,PCR扩增成功的有11例,5例发现微卫星变异,3例有LOH,其中D3S1560基因座2例,D14S617基因座1例;2例有MSI,分别为D9S168和D14S617各1例.结论 MCRCC是一种少见的肾囊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良好,可通过手术切除而治愈.  相似文献   
993.
应用体视学方法,对庆大霉素促进小鼠缺血性肾脏的近曲小管及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进行体视学计量研究,结果发现,实验各组的近曲小管、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的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认为近曲小管及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变化与缺血、庆大霉素毒性呈正相关,其体视学参数,可考虑为肾脏损害的诊断参考之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CCC)血管生成和侵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33例手术切除的CCC标本进行CD34、VEGF、 ANG-1、 ANG-2 和TSP-1的免疫组化染色,研究VEGF、ANG-1、ANG-2、TSP-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性肝癌血管生成和肿瘤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分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CCC的微血管密度(MVD)为(87.2±52.6)/mm2,VEGF、ANG-1、ANG-2 和TSP-1的阳性率分别为75.6%、36.0%、57.6%和45.5%。VEGF和ANG-2的阳性表达与高MVD相关,TSP-1则与MVD负相关(P<0.01,P<0.05,P<0.01)。阳性TSP-1与肝内转移正相关(46.7% vs 5.6%,P<0.05)。结论: CCC瘤内的血管新生活跃,VEGF和ANG-2的阳性表达与CCC血管生成正相关,TSP-1则与其负相关,TSP-1的阳性表达还与肝内转移相关,VEGF、ANG-1、ANG-2的表达与肿瘤的侵润转移未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5.
1988年至1991年对收治的发病5日以内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人应用姬鼠型HFRSV陈株及家鼠型HFRSVR22株,免疫猪所制备的特异性双价纯化免疫血清F(ab)2(称F(ab)2血清),治疗HFRS病人65例作为研究组,以44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结果表明:①球结膜水肿渗出减轻,24小时出血减轻;②白细胞病毒抗原消失迅速;③研究组出院平均早9.1天;④在洽疗后2、4日,对照组的特异性免疫荧光IgM抗体明显高于研究组的。⑤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都以研究组为优。提纯后的免疫血清F(ab)2无抗体-介导反应,无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它含有特异性中和抗体及其他免疫因子,可中和清除体内的病毒抗原,减轻病毒血症及毛细血管壁的损伤,阻断病情发展,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996.
作者应用胃癌单克隆抗体MG7对289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PAP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伴有肠化生的萎缩性胃炎组(20.0%)与伴有肠化生的癌旁粘膜组(62.1%)间、弥漫型胃癌癌旁粘膜肠化生组(41.7%)与肠型胃癌癌旁粘膜肠化生组(76.5%)间、轻型不典型增生组(23.9%)与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54.0%)间,MG7-Ag表达阳性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1)。在胃癌组织中MG7-Ag表达阳性率为87.8%,而8例正常胃粘膜均阴性。结果表明,胃癌单克隆抗体MG7对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肠化生与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对MG7-Ag表达阳性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患者加强随访,将有利于胃癌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997.
Effects of an inhibitor of membrane anion-exchange transport processes, 4-acetamido-4-isothiocyano-2,2-disulfonic stilbene (SITS), on urate transport by isolated, perfused snake (Thamnophis spp.) proximal renal tubules were studied. SITS (10–4 mol/l) in the luminal perfusate had absolutely no effect on net urate secretion (J urate net ) or on net fluid absorption (J v). This observation is compatible with other data that give no support to the concept of a mediated transport step for urate from the cells to the lumen. SITS (10–4 mol/l) in the bathing medium reversibly inhibitedJ urate net without affectingJ v. At the time of maximum inhibition ofJ urate net , the concentration of urate in the cell water was increased and the apparent permeability of the luminal membrane to urate was decreased, but the urate efflux across the peritubular membrane and the apparent permeability of the peritubular membrane to urate were unchanged.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intracellular binding or trapping of urate. Although an increase in the initial rate of urate transport into the cells across the peritubular membrane could not be demonstrated conclusively in nonperfused tubules, the results still suggest that SITS in the bathing medium may inhibitJ urate net by inhibiting urate movement from the cells to the lumen while actually enhancing transport from the bathing medium into the cells.  相似文献   
998.
涎腺癌肉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涎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涎腺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全部病例的组织学标本重新进行镜下观察。结果:涎腺癌肉瘤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颜面部肿物并伴疼豢。光匀下组织学观察常可见肉瘤和癌两种成分并存,癌多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肉瘤以骨或软骨肉瘤为主。结论:涎腺癌肉瘤的临床特点与涎腺其他恶性肿瘤较难区别,但涎腺癌肉瘤的恶性程度极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诱导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的机制。 方法: 建立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瘤旁注射的方法,用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进行治疗,并设对照,用透射电镜和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 结果: 白藜芦醇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透射电镜和TUNEL法发现白藜芦醇导致移植瘤内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白藜芦醇注射组的Bcl-2蛋白阳性细胞率(3.92%±0.85%、5.70%±0.84%和11.86%±0.97%)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27.56%±1.40%和29.48%±0.51%)之间无显著差异;Bax蛋白阳性细胞率(52.30%±1.54%、45.72%±0.88%和40.02%±1.20%)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20.88%±0.91%和19.34%±0.35%)之间无显著差异; RT-PCR法发现白藜芦醇注射组的bcl-2 mRNA条带强度随剂量的增大而递减,并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ax mRNA条带强度递增,并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个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白藜芦醇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下调bcl-2 的表达和上调bax 的表达而诱导胃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发生凋亡,是其抗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s)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抗肿瘤及预防肿瘤发生的作用。 方法: 细胞因子诱生人PBMC未成熟DCs,加入肿瘤细胞抗原提取物致敏DCs产生成熟DCs;通过细胞形态、表面标记鉴定成熟DCs,MTT法测成熟DCs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体外杀伤活性;裸鼠体内注射活化CTL观察其抑制移植瘤生长及发生的作用。 结果: 经过7 d培养,获得大量形态典型、具有强烈刺激增殖能力、高表达CD80(63.5%)、CD83(67.6%)和CD3/ HLA-DR(83.2%)的DCs。其活化的CTL在20∶1效靶比时对抗原来源细胞株自身的杀伤率达75%以上,对同系细胞株的杀伤活性为35%-45%,对其它种系肿瘤细胞仅有微弱杀伤力(P<0.01)。CTL对裸鼠结肠癌HT-29移植瘤有特异性的生长抑制和预防生成作用(P<0.05)。CTL治疗组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肿瘤细胞抗原活化的DC诱导CTL对肿瘤有特异性的杀伤作用,体内应用可特异性抑制移植结肠癌的生长或预防小鼠结肠癌移植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